信访工作,重在基层,特别是基层干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带着感情去解决群众信访问题,不冷、不躲、不拖、不怕,把群众作为自己的工作对象,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解决问题是关键,态度端正是前提,只要这样做,基层的问题绝大多数能够在基层化解,就不会形成越级访和集体访现象。
不冷,群众信访就是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信访群众因事而来,又往往是事关切身利益,他们常常表现出某种急躁情绪则在情理之中,当我们遇到不冷静的群众时,不能以冷对冷强行压服,而必须以满腔热情去接待他们,聆听他们的倾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时候,热情的态度可以立即拉近与信访群众的距离,一声“大爷、大娘”,一杯热茶,耐心询问,认真倾听,都可以架起与信访群众有效沟通的桥梁,形成化解矛盾的第一步。现在个别干部呆在机关派头大,见了群众架子大,听到意见脾气大,使本来可以很好解决的矛盾被激化。某些干部轻率地把找上门来的群众顶撞回去,打发回去,这些信访问题与干部的急躁、冷漠有直接关系。有的信访问题是由于群众情绪没有理顺造成的,带有“斗气”、“赌气”性质,这时候,满腔热忱、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就成为信访的首要工作方法,理顺了群众的情绪,矛盾也就迎刃而解,而冷漠只会火上浇油。态度问题就是立场问题,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中,有针对性地解决个别人的急躁、冷漠非常重要。
不躲,直面问题、直面群众,主动走到意见最大、问题最多的地方,有助于使复杂的矛盾迎刃而解。回避矛盾、躲避群众,常常使矛盾复杂化,使本来可以较快解决的问题错过了解决的最佳时机。当前信访所涉及的问题,领域很宽,有的是经济领域产生的矛盾,有的是转来过程中产生的矛盾,有的是民事纠纷所造成的矛盾,有的是历史矛盾,有的是涉法案件群众无奈走上了信访渠道,面对复杂的信访背景和千差万别的信访事件,领导者应当积极主动深入到信访群众中去,变上访为下访,摸清因由、理出头绪、早做预防,这样才能取得工作主动权,这应当成为领导者解决信访问题的一个重要工作方法。
不拖,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事半功倍、损失最小、效果最佳,不留或少留后遗症,这是解决许多信访问题,甚至是很棘手问题的一个经验。拖,是一种背离党性原则的作风,是造成某些地方信访被动局面的重要原因,它使小事拖大,大事拖热,使信访工作事倍功半,甚至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信访工作的实践证明,有些问题开始时并不复杂,性质并不严重,领导者如能做好排查工作,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许多问题就发展不成信访。一些基层同志缺乏应有的政治敏感性和政治洞察力,看不到有些问题所掩盖的严重性,因忙于事务而把稳定这个压倒一切的大事忽视了、淡忘了,这也是一种不讲政治、不懂政治的表现。还有一些同志面对问题等上级指示,看左邻右舍如何办,一拖再拖、优柔寡断、举棋不定,丧失了以创造精神解决信访问题的主动性,这也是党性不纯,对群众不负责任的表现。信访无小事,凡是事关信访的问题,都应有领导者在第一时间与群众进行面对面的对话,问题解决的越及时,也就越彻底,越能为群众所认可。
不怕,共产党人是唯物主义者,而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我们的一切工作人员都是对群众负责,对民族负责,无任何私利,无利则无畏,因而,我们所做的工作最终能得到广大群众,包括信访群众所理解和支持。我们应当在法律和政策的框架内大胆地开展工作,畏首畏尾、缩手缩脚就会造成不作为或失职、渎职。我们相信绝大多数的信访者是有理的或部分有理的,领导者应大胆地接近他们,团结他们,和他们交朋友,引导他们做到有序信访,自觉与政府配合,合情合理地解决自身问题。对于缠访和有可能出现的无理要求,在做好思想工作的同时旗帜鲜明地亮明党和国家的政策,要灵活但又不拿原则做交易,不搞无原则让步,对于极个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群众信访煽风点火,破坏稳定,必须坚决予以揭露,不使其阴谋得逞。大胆工作,积极负责也是搞好信访工作的一个前提。
(作者系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