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哲学家费希特曾指出:“学者阶层的真正使命就是要高度注视人类一般的实际发展进程,并经常促进这种发展进程。”在当今时代,知识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学者以其知识和能力参与社会生活实践,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的价值目标和运行方式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其社会作用更加凸现。
当代学者作为精神文化生产和传播的主体,从事着教育人、引导人和启发人的工作。学者的这种社会角色和职业特点要求他们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素养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应当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因此,现代学者更应该关注社会、关怀民众,应该有自觉的社会责任感。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转型、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以及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人们思想观念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实用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等价值观念依然存在,各种形式的价值冲突日益增多。社会迫切需要发挥广大学者的积极作用,迫切需要他们对于知识和信息的创造和传播保持科学谨慎的态度,迫切需要他们对各种虚假、丑恶的社会现象进行无情的揭露和批判,不断创造出反映时代要求、体现科学真理和社会主义价值观相统一的学术成果,用先进文化引领时代潮流。
当代学者无可推卸地担负着一定的社会责任,这首先基于学术的职业要求和学者的使命意识。我国古代学者一直把学术追求与提升境界、革故鼎新、造福民生紧密联系在一起,主张“经世致用”。当代学者不仅应弘扬这一传统,更应立足于现代文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始终把社会责任作为治学之本、立身之本、立命之本。当代学者的社会责任还在于把学术的自由探索与国家战略发展重大需求紧密结合。一方面尊重学术研究自身的规律,保持学术应有的独立特性,鼓励学术自由探索精神,一方面注重社会民生、战略发展的重大问题的探索,为国家富强、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正确处理好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推进科技创新和知识增长。当代学者的社会责任还在于充分发挥思想的引领作用,确立知识的价值,捍卫知识的尊严,正确引领社会舆论与风尚。
但是,从现实来看,个别学者缺乏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的现象仍然存在。这不仅影响了知识创造的质量和水平,而且影响了社会对学术价值的期待和尊重,容易引发人们对学者公信力的怀疑和否定。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正处在不断发展和深化之中,关于过去,我们有很多历史经验需要进一步总结;对于现在,我们有很多难题需要进一步破解;面向未来,我们有更长的道路需要进一步探索。作为一个真正的学者,就需要从学者的社会使命和社会责任出发,处理好学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当代学者应该自觉增强社会责任感,既要立足于专业,又要具有世界眼光和战略性思维,敢于引领时代潮流,勇于启迪和助推社会进步。
一要带头优化学术制度环境,推进知识梳理转向思想原创。学术制度环境直接关系着学者学术活动的方式和方向,它对学者的学术行为发挥着刚性的约束力量。目前,现行的各种与学者相关的制度体系还不够完善,这直接影响着学术活动的质量和水平,因此,带头优化学术制度环境是强化学者的社会责任和历史担当的必要环节。另外,长期以来我国的学者偏重于对知识理论体系的梳理、总结而缺乏原创性的探索,也就很难出现“杰出人才”。当前,世界政治经济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国家治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任务复杂而艰巨。我国要实现经济、政治、社会的全面发展,更要进一步重视战略谋划,鼓励和支持更多的力量参与并从事战略研究。当代学者不能仅限于谋划单纯的专业问题、技术问题,而是要能够跨越学科、跨越时空进行多维度的思考,推进战略性、前瞻性研究。
二要自觉维护学术道德规范,创造经得起考验的实用成果。学者的学术不端行为必然要受到相应的道德问责和法律责任追究。当代学者应以推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为己任,以国家发展、民族复兴为目标,乐于参与推动经济社会变迁的改革过程,并勇于在变革中承担责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研究内容和工作要经得起“历史考验”,避免出现“各领风骚三五年,甚至各领风骚数十天”的局面,在做研究时要面向未来,“回到未来”,思路和内容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善于抓尖补白,勇占先机。
三要崇尚学术,促使其从优秀走向卓越。当代学者应当自觉地坚守学者的道德责任,在学术研究和知识创造中扮演好自身的社会角色,为社会发展和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应是兼具学术创新、知识创造、引领社会、推动改革多项责任的复合型人才,积极实现与政界融合、与实业界融合、与学术界融合、与国际融合、与未来融合,成为时代的卓越人才;应当具有一定的思维高度、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其所培养的人才、所从事的研究都应当与国家发展的需求相一致,具有现实的应用价值。此外,当代学者还应该站在国际的高度看待问题、确定目标,通过国际交流,吸收世界先进的技术和知识,服务共同发展。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宜宾学院 本文系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西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社会服务模式研究”〔12YJA880037〕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