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7月22日 星期日

    第一书评

    斜晖脉脉水悠悠

    ——评樊云芳新著《活了两辈子》

    作者:邓 凯 《光明日报》( 2012年07月22日 05版)
    樊云芳在武汉电力局采访资料照片
    《活了两辈子》 樊云芳 著

    安徽人民出版社

        我不是本书作者樊云芳的同时代人,她在书中叙述的世界与我相去甚远,这种陌生感在很大程度上让我难以感同身受。因此,对我而言,凭着心灵感应,把这本书当成作者的自传,似乎是进入它最合适的路径。从起点出发,开始一段心路之旅,作者的自述宛如旁白,为我们历数人生抛物线一般的起起伏伏,个体命运在时代大潮中的颠沛流离,国家民族在一个特殊年代呈现出的错乱图景;在字里行间,一个狂奔在理想道路上的瘦弱身影清晰可辨,一个挣扎在生死之间的坚强灵魂吟唱着生命之歌;在字里行间,我们感受到一段终生不渝、琴瑟和鸣的爱情,看见一个人在十字路口的迷失和抉择,在亲情世界中苦涩的成长和正果修成的心花怒放。

        这本书中,让我动容的是一种热气腾腾的乐观和知难而上的锐气。命运在樊云芳的事业巅峰期给她开了一个相当认真的玩笑——她患上了后期直肠癌。命悬一线,什么是最好的良药?在《穿越死亡地带》一文中,作者告诉我们,面对病魔,乐观和毅力无坚不摧。她相信,凭借这些,“如果一万个癌症患者中只有一个人能穿越死亡地带,这就是我。”乐观和毅力,带领她穿过手术的剧痛、放化疗的非人折磨和心理上的重压,一个全新的生命空间由此开启。就是这篇由光明日报浙江记者站站长叶辉推荐的文章,深深打动了我,2006年在光明日报《人物》版上刊出,引发无数读者的共鸣,给无数身处绝境的人以攀援的力量。而她知难而上的锐气则在《岁数不是理由》中力透纸背。“50岁学电脑,60岁学开车,这在今天——2012年——已经是很普遍的事了,但要是把时间往前移15至20年,那就还算是很‘时髦’、很‘创新’的啰!” 但樊云芳说:岁数不是理由;害怕不害怕,敢与不敢,这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世界上没有什么可害怕的,唯一可怕的,就是害怕本身。”樊云芳以其学电脑与学驾车的经历,和我们分享了罗斯福——这位坐在轮椅上连任4届美国总统的伟人说的这句名言。

        当年从都市到塞外,那一段随波逐流的岁月给个体命运带来的当然的沉痛感,在樊云芳今天的叙述中,竟充满着戏谑的意味。在《小县城求职记》《灰色岁月里的几抹阳光》含泪的微笑中,那是与生俱来的坚韧,一种即使被命运裹挟也不愿做顺民的倔强。那是一段今天的年轻人完全无法想象的艰难时世。变幻莫测的时局,接踵而来的“运动”,生存环境恶劣,食物极度匮乏——“一年之中有9个月以上见不到一片绿色的菜叶。食品的单调、粗糙、低劣,使我深度贫血,严重时走路都得扶着墙,还晕倒过几次。”精神生活空白——“没有电影,没有小说,没有音乐,甚至,寻觅不到一副扑克牌;报纸上则永远鼓吹‘形势一片大好’与‘越来越好’”。即便如此,在《雁门关外的绮丽风景》一文中,我饶有兴味地读到这样一个结尾:在经历千辛万苦之后,前面“就是浑源县城了,就是我们将要终生流放之地。我脑际顿浮起了‘一片孤城万仞山’、‘胡天八月即飞雪’的边塞诗句。”这大约是骨子里与生俱来的一份浪漫和坚韧吧,虽然有些悲壮。

        爱情与亲情,是这本书中最温暖的一抹亮色。《下辈子我还嫁给你》读来令人感叹:这是一段琴瑟和鸣的爱情!有初恋的甜蜜,也有严酷的考验,但相伴四十多年后,樊云芳笃定地说:“我此生最大的‘福分’,是在人海茫茫中遇到了丁炳昌,并与他结成了终身伴侣。是他,教会我太多太多,是他,改变了我的整个人生。今天晚上,我要非常严肃地对老丁宣布一个深思熟虑的决定:姓丁的,听好了,下辈子我还嫁给你!”真的是羡煞人也。

        历经千辛万苦,靠着坚韧和不灭信念,把握夹缝中的机会,用笔改变命运,从一名小记者变成名记者,却在事业巅峰时被疾病打入鬼门关。她,向死而生,脱胎换骨,生命,又从正午开始。今天的樊云芳,笑看夕阳,温山暖水,天高云淡。这轮夕阳,曾在她生命的早晨和正午疾走,喷着烈焰,光芒四射,那是她不可磨灭的荣光。此时的她,霜染两鬓,夕光辉映,温和而柔美,那是爱情、亲情和友情浸染的恬淡。

        这,才是人生。走一趟,值。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