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7月11日 星期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巡礼⑨

    山路印下40年足迹

    ——记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百丈镇仙岩村乡村医生王妙芳

    《 光明日报 》( 2012年07月11日   01 版)
    王妙芳(左二)和她全力照顾过的一家三代——病人陈勇(左一坐轮椅者)、陈勇的母亲杨菊仙、陈勇的女儿陈青霞一起合影。本报记者 王建明摄

        编者按

     

        在崎岖的山路上,乡村医生王妙芳一走就是40年,从一位年轻姑娘走成了鬓染霜雪的老人。没有名,没有利,是什么支持着王妙芳始终不渝的坚守?“看到病人被治好后,脸上露出欢快和幸福的笑容,我心中就别提多高兴了。”在王妙芳看来,患者的快乐就是她的快乐,被群众需要就是她最大的幸福。我们赞赏王妙芳的幸福观!她这种朴素的信念,也是无数默默无闻的基层医务工作者的共同追求。本报今天刊发这篇报道,旨在让更多读者了解基层群众需要千千万万个王妙芳;希望有志气的新一代向王妙芳学习,到基层去,到一线去,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

     

        许多人都追求卓越,可是大部分人注定会平凡一生;有些人安于平凡,却在平凡中成就了伟大。王妙芳,这位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百丈镇仙岩村的乡村医生,就是一个在平凡中成就了伟大的人。

     

        40年来,在仙岩村,不管白天黑夜,不管刮风下雨,人们什么时候找她,她就什么时候来。老乡们说:“王妙芳看病,老少一个样,穷富一个样,干净邋遢一个样。”

     

        2011年,王妙芳被评为“感动余杭10大人物”,得票数第一。

     

        “什么时候叫她,她就什么时候来”

     

        王妙芳出生在仙岩村。小时候,她曾无数次目睹父老乡亲因缺医少药而被病魔长期折磨,乃至夺去生命的情景。“当一名乡村医生,救死扶伤,让乡亲们走出病痛,走进幸福。”那时的她就暗暗下定决心。

     

        1971年,王妙芳19岁。那年,余杭县卫生局举办了一期“赤脚医生”培训班,她立即报名参加了。在余杭县第一人民医院实习1年后,王妙芳放弃了留在该院当医护人员的机会,毅然回到仙岩村,去实现儿时的梦想。

     

        在村党支部支持下,她办起一家乡村卫生室。这一干就是40年。行走在仙岩村的山路上,王妙芳从一位年轻的姑娘变成了鬓染霜雪的老人。

     

        今年初夏的一个傍晚,记者来到山区,走进王妙芳的家。迎出来的王妙芳个子不高,但身板硬朗,脸上挂着和善的微笑。

     

        王妙芳家门边放着一块黑板,上面写着:“看病者请打手机1386****693。”

     

        趁她去厨房烧水的时候,记者拨打了这个电话。手机里马上传来王妙芳清晰的声音:“喂,我是王妙芳。”

     

        明白了记者实地“考察”的用意,王妙芳爽朗地一笑。突然,她的手机又一次响起。接听后,她背起出诊箱,歉意地笑笑说:“有位卧床不起的病人,需要到他家去看……”记者决定,跟她去病人家中采访。

     

        此时,山区天色已然全黑。几经辗转,记者随王妙芳来到一栋楼前。只见王妙芳摸着黑,熟门熟路走进大厅,引着我们上了二楼。

     

        床上一位老人忙抬身打招呼,眼里泛着如见亲人的兴奋。王妙芳麻利地给他做起了体检。

     

        这是一个典型的“空巢老人”家庭。两位80多岁的老人带着9岁的孙子留守,子女们在外打工。卧床的周明昌老人患糖尿病多年,下肢坏死溃烂,辗转多家医院,结论都是“除了截肢没有什么办法”。王妙芳听说后主动上门,一面精心管理老人的血糖,一面用针灸、中药薰蒸等方法治疗老人坏死溃烂的右脚。过了1个月,老人下肢的供血明显改善,溃烂面渐渐愈合,两条腿保住了。

     

        周明昌对记者述说:“这么些年多亏了阿芳,有时两条腿疼得受不了,什么时候叫她,她就什么时候来,有时一天叫她几趟,甚至凌晨3点、5点叫她,她从来都没有嫌烦过。”说到这里,周明昌哽咽了:“前些时听说要把阿芳调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去,我当时就流泪了。她要是走了,以后谁来管我们呢?”

     

        从周明昌家出来,已经是晚上8点40分,王妙芳叮嘱记者赶紧回去休息。

     

        第2天才得知,我们走后,半夜12点和凌晨两点多,王妙芳又紧急处置了两名急性病患者,等她休息时已经凌晨3点了。

     

        “要不是阿芳,我们早就……”

     

        在仙岩村,不少人家都是几代人被王妙芳全力照看过。王妙芳的邻居杨菊仙含着泪说:“我们一家7口有4个相继得了重病,我们感谢各级领导的关心和帮助,更感谢阿芳,要不是她,我们早就……”

     

        余杭区卫生局副局长俞彩萍告诉记者:“王妙芳长期默默无闻地无私付出,村里的许多‘空巢老人’得到她的照顾,使这些老人的儿女们解除了后顾之忧。”

     

        第二天晚饭后,王妙芳又要到住在九冬山山腰的杨巧玲老人家去看看。杨巧玲已84岁,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和肺心病。晚7点,记者与王妙芳、百丈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白洪斌和另一位医生拄上竹杖出发了。

     

        黑漆漆的山路没有路灯,左边是黑黝黝的竹阴石影,右侧的谷中流水汩汩。王妙芳不时提醒大家靠里走,因为以前就曾发生过有人跌下去丧命的事。王妙芳说,这里有时会起大雾,陡坡上难辨方向,一天深夜,丈夫骑着摩托带着她险些跌入深谷。

     

        听说是王妙芳来了,满头花发的杨巧玲颤巍巍地迎了出来。瘦弱的她一把握住王妙芳的手,王妙芳赶紧让杨巧玲躺下,仔细地测量血压、听诊心脏,末了嘱咐她女儿:“你妈妈这次血压控制不满意,心跳也偏快。我给她调整了药物剂量,你要记得按时给她吃。”说完给杨巧玲端上水,服侍她吃药。

     

        “以前半夜犯了心衰,给司机30块钱人家都不愿拉阿芳来,她经常是自己走着来,她还肯和我拉家常。要不是阿芳,十几年前我就早死了!”杨巧玲边向我们叙说边揉着眼睛。

     

        从杨巧玲家出来,小雨淅淅沥沥地下起来。王妙芳指着前方说,“我还要再走几里到九冬山上,去通知几个高血压、糖尿病人明早不要吃饭,去服务中心抽血做体检。”

     

        “打个电话不就可以了吗?”记者问。

     

        “山区有不少人家没有电话,我必须到他们家去通知。”

     

        雨还在下,记者的衣裤与皮鞋都淋湿了。可山道上,王妙芳依然健步如飞——40年来,这已经成了她生活的一部分。

     

        “病人的生命大于天”

     

        王妙芳常说的一句话:“病人的生命大于天。”

     

        第三天,记者本想利用中午采访她一下,她却告诉记者:“吃完饭我要马上去百丈村给一个偏瘫病人扎针灸。”

     

        “百丈村不是你的责任范围呀!”记者问。

     

        “大家有病先想到你,那是把心都掏给了你,你怎么能够不把心掏给他们呢?分里分外都一样。”王妙芳说。

     

        王妙芳当年学针灸,是为了给大家提供一个低成本的治病门路。30多年前,杭州市空军疗养院的军医下乡到百丈镇卫生院短期巡诊,她闻听该医疗队的医生会针灸,就跑去虚心学习。专家走后,她边看书,边实践,边总结,边提高,终于练就了一身好技艺。几十年来,她一直义务为村民们针灸治病,从来不收一分钱。

     

        在王妙芳家中,记者碰到一位来扎针灸的郑姓男子。他说,以前由于生活贫困,欠账太多,其他医生都不愿给他看病,唯独王妙芳坚持给他看了5年。后来,他想盖一个小屋装柴火,又觉得没还清账实在不妥。王妙芳特地找到他:“钱我分文不要,也要让你盖上小房。日子应该越过越好才对。”

     

        记者问王妙芳:“免费针灸,再加上你从来不收出诊费,你这样会少收入多少钱呀?”她听后只是淡淡地说:“我今生只学会了这一门技艺,可以为大家服务,看到病人被治好后,脸上露出欢快和幸福的笑容,我心中就别提多高兴了。为什么还要收他们的钱呢?”

     

        “她代表了无数默默无闻的基层医务工作者”

     

        第3天早晨8点多钟,记者来到百丈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慢性病管理科病室。

     

        今年初,百丈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启动了高血压、糖尿病项目化管理工作,定期主动预约患者来接受检查,并对患者进行健康指导。起先,中心想让王妙芳全天候负责此项工作,没想到却遭到仙岩村村民一致反对。大家都在极力挽留这位多年来一直给他们温暖、体贴、亲情的“阿芳闺女”、“阿芳姐妹”和“阿芳阿姨”,大家已经离不开她了。于是,中心便安排她上午半天在慢性病管理门诊,下午仍回村里工作。

     

        在中心王妙芳同样是全身心投入。她每天7点半就到,把当天要来的慢性病患者的健康档案都找出来,逐个了解情况。平均每天上午都有二三十个病人,但不管怎么忙,王妙芳那双善良的眼睛始终在微笑,让人觉得可亲、可敬、可信。

     

        其实,这之前她就经常对仙岩村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上门随访,并进行健康指导。

     

        按规定,这些慢性病人分为高危、中危、低危三个等级,高危每月上门随访一次,中危每两月一次,低危每季度一次。可王妙芳却自加工作量,不管哪个等级,一律每月上门随访一次。

     

        记者听到这样一个故事:起先,有位高血压病人住在仙岩村,可后来不知道搬哪里去了。王妙芳很着急。一次,在集镇上偶然碰到他,王妙芳立即把他的电话、现住址之类的信息记录下来,并嘱咐他要继续来中心接受治疗。由于王妙芳的不懈努力,不少人慢性病都得到了有效控制。

     

        百丈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白洪斌主任说,因为她的勤勉、热心和高度的责任感,王妙芳在仙岩村乃至整个百丈镇都有很高威望,她代表了无数默默无闻、奉献基层的医务工作者,她是社区卫生的一面旗帜,是无数年轻人学习的榜样。

     

        余杭区卫生局党委书记王伟明告诉记者:“王妙芳的可贵之处就在于40年来的不懈坚守,她用大爱让村民们战胜病痛,原本愁苦的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她温暖着一个个普通百姓的心,使整个山区吹拂着良善和美好之风。”王伟明深有感触地说,“一定要让整个社会都了解这些平凡的乡村医生,同时,也要尽全力为他们解决各种困难,以激励他们和新的一代!”

     

        第3天下午,记者临行前,采访了在区环保局工作的王妙芳的儿子林锋。林锋说,他是多么渴望已经60多岁的母亲能够进城享受和儿孙们欢聚一堂的天伦之乐呀。但是,他也知道,母亲已然离不开她所热爱的乡村医生这个平凡的工作岗位了:谁的降压药快没了,谁的哮喘病该预防了,谁的针灸还盼着她去扎呢,这些仍然装满了她的胸间。仙岩村曲折陡峭的山道上,母亲王妙芳正背着出诊箱,向前迈着坚实的脚步……

     

        本报记者 王建明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