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不想让孩子成为爱书人,但可能又会觉得它过于理想;它既是一个良好的社会的愿景,又因各种条件不同而有很大的个体差异;它是有条件的,又是可以通过努力实现的。
“让每个孩子都成为爱书人”,都需要哪些条件呢?
父母是孩子阅读的第一个引路人
家庭是孩子主要的生活场所,父母是孩子模仿的第一个人。如果父母自己经常捧着书本,孩子就会知道,阅读是一件生活中很自然的事;如果父母从书中获得快乐和感悟,他就能经常给孩子读书;如果父母希望孩子也能终身与书为伴,他就会把书放在孩子随手能拿到的地方,而不是过早地让其他电子媒体进入孩子的视线。
有好书值得孩子爱
对孩子来说,究竟什么是好书?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和说法。全世界各国也有很多标准。就拿始于1938年的美国凯迪克大奖来说,凯迪克大奖除了重视绘本的艺术价值、特殊创意外,还要重点考虑其作品是否“寓教于乐”,是否启发孩子的想象力。几十年来,这些经典绘本对儿童文学作出了贡献,将图画书的艺术价值推上了一个高峰,是一座文学结合艺术的宝库。经典绘本为孩子扩展了世间万物:有的描画了作者本人的成长经验,有的阐释了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和对生命的思考,有的开辟了另一个思考空间;有些寄托了自己的一些遐思,有些充满着幽默和快乐。它们深深地进入孩子的内心,又把触角伸向这个并非完美的世界的各个角落。经典绘本还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同一本书,在不同的年龄读它会有不同的感悟,《田鼠阿佛》《失落的一角》等,都是大人和孩子共同喜爱,同时又会因为阅历的深浅获得不同感悟的经典之作。
优秀的作者
好书的创作需要阳光、土壤、水分、时间。深厚的历史积淀、适宜的社会环境、强烈的人文精神、一定的物质条件、清晰的价值取舍、高超的艺术功力等等,是优秀作者共同具备的。而对绘本作者来说,还有特别重要的一点,就是他的儿童心和儿童观:他是如何看待儿童,理解儿童,描画儿童的。比如,一个缺少童心的人,可能会过高或过低估计孩子的理解和辨别能力,他的作品除了幼稚还是幼稚;一个认为儿童的学习就是要大量“认知”的作者,在他的作品中布满一个个“知识点”;一个缺少文化积淀,世界观偏狭的作者会让作品变得肤浅和单薄;一个本身对色彩不敏感,对儿童的视觉特点没有了解的作者,在构图和用色上会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创作……
想结识好书,就要结识好作者。因为好的作者就像生命的导师,可以伴随终生。
好眼力的出版者
有什么样的出版者就会有什么样的书,有什么样的书就会有什么样的读者。好眼力的出版者会首先考虑书本身的价值,通过各种方式充分阐释它的价值,在营销上印证并获得它的价值。“好酒不怕巷子深”。首先还是要有“好酒”,好书就像好酒,也会历久弥香。
其实,作品的“终审权”和选择权是在读者那里。随着读者的成熟,他们在选择图书的时候,渐渐地会同时选择作者,选择出版者,选择品牌。
爱书、懂书的阅读推广人
近十年出现的“绘本阅读推广人”现象,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阅读风景线:一些爱孩子、爱阅读、懂图书的人,或者想让自己的孩子读到好书而办起图书馆,或者放弃高薪职业全身心投入到儿童阅读的事业中,或者兼职给孩子们讲故事,研究阅读。他们汇聚在儿童阅读的旗帜下,以朗读、游戏、讲座等各种各样的形式,传递他们的阅读理念,推介优秀的绘本,介绍亲子阅读的方法……除了这些职业的阅读推广者,一些似乎没有关联的专业人士:儿童心理、影视传媒、美术教育等领域的专家,也都发现了优秀绘本与儿童成长、家庭教育甚至成人心理、社会生活的种种内在联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主动将绘本与自己的专业结合,提出一些阅读绘本新的视角,挖掘更深层的意义。
遍及各处的阅读场所
伴随着绘本这种新的图书样式的出现,10年来,它在打开了人们的阅读视野和提升了阅读口味的同时,也带动了民间亲子阅读机构和场所的建立,影响着一些传统的阅读机构的职能和业务方式;很多学校、幼儿园也加入了阅读绘本的大军,他们有的把绘本作为课外活动的内容,有的把绘本设置在相关的课程中。
大多民间亲子阅读机构都设立在社区里,非常方便孩子们去浏览、借阅。还有一些专门的网站还可以把书送到家。
六一儿童节不仅仅是儿童的节日,它也不断给成人提醒着童年;这一天除了送给孩子尽兴的游玩、漂亮的礼物,还可以全身心地给孩子读一本书……有了这么多条件,“让每个孩子都成为爱书人”,不难!(作者为新经典文化公司爱心树童书的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