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日,一份由多家民间机构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撰写的报告显示,全球每年诞生大约1500万名早产儿,占新生儿总数的10%以上,其中110万名不幸夭折。我国早产儿的发生率是8.1%,每年有180万名早产儿出生,并且这个数字还在逐年递增。
这些早产儿往往要遭遇“先天”和“后天”两大难题。“先天”难题是没有充分发育完全就来到人世,以致体重、身长不达标且脏器发育不佳,甚至面临生命威胁;“后天”难题则是生长发育可能“跟不上趟儿”,出现宫外发育生长迟缓现象。为此,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儿科主任童笑梅呼吁:关注早产儿,让弱木也能成材。
围产期死亡率和新生儿死亡率,是评估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和妇幼保健水平的重要指标,其中早产儿死亡占主要地位。世界卫生组织界定胎龄不足37周的新生儿为早产儿。早产儿出生体重多小于2500克,其中出生体重小于1500克者,称为“极低出生体重儿”,小于1000克者称为“超低出生体重儿”。
出生后面临诸多“难关”
根据20世纪90年代中期多个国家关于胎龄22周至25周早产儿的多中心研究结果,专家提出如下指导性意见:对胎龄≥25周,体重大于500克的超低出生体重儿应该进行重症监护治疗,22周至24周的体重400克至500克超未成熟儿,则根据父母意见决定是否救治。2010年美国心脏病学会新生儿心肺复苏指南提出:不建议为胎龄小于23周,体重低于400克的新生儿进行复苏,且所有新生儿心跳停止10分钟以上可考虑终止复苏。
近年来,发达国家超低出生体重儿存活率已达80%—90%,可存活的最小体重达到了243克。随着我国围产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早产儿综合救治水平的提高,北医三院“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存活率已达到了72%,1988年就已能救治体重1150克的极低出生体重儿。
虽然存活率大幅提高,但不容忽视,早产儿出生后还面临着矮小症、心肺功能疾病等诸多“难关”。
当前,尚不能明确所有导致早产的因素,但是糖尿病、高血压、吸烟、体重超标、妊娠间隔过短、17岁之前或40岁之后生育、生育药使用增加以及生育双胞胎或多胞胎,都有可能提升早产的风险。
15%早产儿会发展成矮小症
研究发现,约有15%的早产儿日后会发展为矮小症患者,这个比例高出普通人群5倍。正常儿童中,只有3%是矮小症病人。其实,如果能够及时充分地补给营养,做足跟踪随访功课,超过八成的早产儿成年后可以达到正常甚至理想身高。
矮小症的专业判断标准为身高低于同种族、同年龄和同性别平均身高的2个标准差(一个标准差约4厘米—5厘米)或第3百分位。孩子“不长个儿”的原因有很多,常见的身材矮小原因包括家族性矮身材、体质性发育延迟、生长激素缺乏症、先天性卵巢功能发育不全、甲状腺功能低下症、宫内发育迟缓、软骨发育不全等。
此外,营养失衡、睡眠不足和环境污染也是“不长个儿”的外在原因。从就诊的矮小儿童来看,很多孩子钟情于洋快餐、碳酸饮料,乳制品却摄入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孩子发育期提前,尤其是容易出现性早熟,同时过早地促进骨骼发育,导致骨骼在生长发育期之前提早闭合,不再生长。另外,很多孩子的课业压力较大,平时睡眠不足,也对身高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儿童保健不可缺位。
身高70%来自遗传,其他就靠后天的营养和环境。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要经过几个不同的年龄阶段,每个阶段各有其不同的生长发育特点,家长必须详细记录,保留其各个年龄段的各项生长发育数据,这些是日后医生判断孩子有无“追赶性生长”发生、是否属于矮小范畴等的重要依据。
生长激素尽早使用效果好
2岁至12岁儿童的家长,可根据一个公式粗略判断孩子的身高,即年龄×7+70厘米,低于这个标准5厘米至7厘米的孩子,家长应提高警惕。同时,还应注意孩子的增长速度,3岁以前每年增长低于5厘米至7厘米,4岁至10岁左右每年增长低于4厘米至5厘米,青春期每年低于7厘米,则提示生长缓慢,说明生长出现了偏差。
造成儿童矮小的原因很多,家长发现孩子矮小后,一定要到正规医院检查清楚引起矮小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不要随便听信广告宣传的“增高药”“增高鞋”等。对于由于生长激素缺乏症引起的矮小,可以注射生长激素治疗,效果较明显,但并不是所有矮小儿童都需要靠生长激素解决问题。
目前生长激素注射的适应症主要有六种:生长激素缺乏症、慢性肾衰竭、特纳综合征、Prader-Willi综合征、宫内发育迟缓(小于胎龄儿)、特发性矮小症(没有发现任何疾病因素)。其中,生长激素对生长激素缺乏的矮小儿童特别有效。这些孩子如果不及早治疗,成年后的最终身高可能仅在1.30米左右,即“侏儒症”;如果使用了生长激素,原来孩子一年长不到三四厘米,打完生长激素后一年可长到8厘米至10厘米。因此,一旦确诊为生长激素缺乏,越早使用生长激素越好,否则等到孩子差不多读初中在接受治疗,就为时已晚,原来落下的身高再也不可能追回了。
链接
将早产不良因素降到最低
“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养活经治的每一个早产儿,而是尽最大能力,帮助患儿和家庭将早产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童笑梅指出,如何提高早产儿救治成功率,关键在于一些重要技术措施。
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里,每一个超低出生体重儿都有专用的闭式暖箱,各种心电、血氧和血压、出入量的监护,有创或无创的呼吸支持,肠内外营养支持等。搜狐健康医院体验营日前走进北医三院儿科,了解到该科室创建于1958年,经过50多年的发展,目前是北京地区部属、市属三甲综合医院中建制最大的儿科之一,其中围产医学具有特色优势。
童笑梅介绍说,目前北医三院新生儿病房中,早产儿住院比例占70%以上,尤其是极低出生体重儿约占10%至15%左右。早产儿在住院期间,医院会定期开展家长教育培训,在出院之前综合评估患儿的心、脑、肺、消化、视力、听力、血液等各系统器官功能,教会早产儿父母如何照顾孩子生活,并且帮助父母树立信心。出院后,科室为患儿建立保健档案,制定随访至7岁的随访计划,定期有各方专家为患儿和家属进行指导。
据悉,该科室在救治危重早产儿方面建立了规范、有效的系统管理模式,通过开展脐静脉插管(UVC)、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多种模式的机械通气、预防性应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肠外营养、交换输血等先进的治疗方法,同时运用完备的监测手段进行全方位管理,大大提高了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救治成功率,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近5年来,已成功救治“超低出生体重儿”32例,“极低出生体重儿”121例,经定期随访,这些危重早产儿的远期智力运动发育水平达到满意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