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世纪坛医院心内科主任 杨水祥:
编者按
急性心脏病发作,心源性休克,猝死……种种令人恐惧的事情,可能都源于一种疾病——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俗称心衰)是所有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目前仍是“不治之症”和“顽难之症”。而且,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加快,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日益增加,我国心衰的发病人数也在迅速攀升。在第四届国际心血管热点论坛及心脏交叉学科论坛上,北京世纪坛医院心内科主任杨水祥指出,心衰已成为一个流行性疾病,应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如果能够做到“三早”,即早预警、早诊断和早干预,不仅可以改善预后,使患者获益,还可以减少医疗负担。
心衰是一个进展性疾病,患者从仅有危险因素到心肌重塑,从出现心衰症状到体征进展为难治性心衰,是一个进行性持续发展的过程。该病症状多变,慢性患者代偿期可以没有症状,多数急性患者需住院治疗,严重时可导致猝死。
我国有近500万心衰患者,约占全球四分之一
心衰是一个综合征,由不同临床表现的征候群组成,包括急性心力衰竭:急性肺水肿,全身性水肿,心源性休克;慢性心力衰竭;心源性恶病质;猝死。心衰不仅仅是大家所熟知的西方国家的“流行病”,事实上,我国近年来也大有流行的趋势,特别是老年人群的发病率明显增加。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目前全球心衰患者的数量已高达2250万人,并且仍以每年200万人的速度递增,且5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仿。在美国,心衰的患病率为1.5%—2.0%,每年大约需要56亿美元用于心衰的治疗。欧洲心衰患病率为2%—3%。我国成年人心衰患病率约为0.9%,有近500万心力衰竭患者,约占全世界的四分之一。
心力衰竭已成为我国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大因素引起“流行”,冠心病成最常见病因
引起心衰“流行”的主要因素有三个:一是急性心肌梗死发病人数增多(西方国家在下降)及冠脉介入技术的发展,使更多冠心病存活患者发展成为慢性心力衰竭;二是心衰的治疗发生了极大的改善,更多病人得以延长寿命;三是人口的老龄化。心衰是一个老年性疾病,但中年人的发病趋势在增加。
心衰的症状不是立即明显表现出来,病人体内液体潴留、神经内分泌激活,最终导致其心功能下降。该病患者病情多呈螺旋式发展,不可能回到原点。
近年来,冠心病已成为心衰最常见的病因。病人开始时可能表现为急性发作,过后保持几年稳定,也可能反复发作出现失代偿慢性心衰。每次发作后,心肌不可能完全恢复正常,左室功能损害逐渐加重恶化。通常情况下,发作逐渐频繁,症状不断加重。
患者易得抑郁症,发现异常应尽早到医院筛查
心衰是一种进展性疾病,因此尽早采取有效措施阻断其进展尤为重要。目前可以用植入除颤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再同步化治疗—心脏除颤器、心脏辅助装置等多种手段治疗,在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与此同时,心衰是可以预防的。如果对那些仅有危险因素的患者进行积极干预,则有可能预防左心室肥厚或右心室功能受损;如果对已有心脏结构性改变的患者积极治疗,则可预防和延缓出现心衰症状。所以,心衰的防治要从源头做起,要注意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心肌凋亡和心脏重塑的防治。
此外,心衰患者通常有许多合并症,其中独立的高危合并症之一就是抑郁症,但同时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因素。据估计,抑郁症影响近一半的心衰患者,使他们增加了与社会隔离的概率,并干扰了心衰患者对于药物治疗的依从性、体力活动的能力、学习的能力以及感知的能力、判断严重性的能力和根据症状做决定的能力。因此,家人及医生都应关注患者的情绪及心理变化,如有异常应尽早到医院进行筛查,做到及时干预以改善预后。
心肾交互影响,防治心衰要关“心”护“肾”
近年来,无论是心内科还是肾内科的专家,都开始重视心肾交互影响的问题。心肾综合征的防治是一个更为复杂的问题。
因心衰入院治疗的患者,常常由于肾功能日益恶化和利尿剂抵抗等,诱发或加重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导致死亡率增加。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合并肾功能不全或肾脏疾病,已成为慢性心衰或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预后不良的一个独立预测指标。但是目前心肾综合征防治存在认识不清、重视不够、缺乏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等问题,这也是患者预后不好的主要原因。
因此,在医学分科越来越细的今天,多学科交叉合作尤为重要。在防治心衰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科交叉,积极倡导关“心”护“肾”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