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第四军医大学“火”了——
2月14日上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继2008年、2009年、2010年连续三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之后,2011年度,四医大更进一步,摘取两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桂冠”,成为自国家设立此奖项以来,连续获得一等奖最多的院校。
世界首例“坑面女”成功“变脸”、第一块人造黄种人皮肤……近5年来,四医大创造了许多在国内外堪称“第一”、“首例”、“首创”或“唯一”的医学成就。
世界消化大会主席、世界军事齿科学会主席、国际颌面缺损修复学会继任主席、世界麻醉医师联合会常务理事、国际解剖学大会主席……在国际医学舞台上,四医大教授们的声音愈来愈响。
水涨船高。现在四医大要出国留学的学生,眼高得很,瞧得上的,只有世界上本学科为数不多的顶尖学校。
有人把四医大这些年的变化,称之为“四医大现象”。一种现象的出现常常代表一种文化的改变。改变四医大的这种文化,叫做“精品战略”。
“永远向前走”
胡三觉教授在获得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后由衷地说:“光荣属于四医大,光荣属于精品战略。”
校长樊代明少将两句话合起来,就成了“光荣属于四医大的精品战略”。
确实,是四医大校党委实施的“精品战略”,成就了四医大今日的荣光。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要可持续发展。精品,是国家和民族的最大需求。2008年初,四医大校党委作出《实施精品战略,推动科学发展的决定》,刮起“精品风暴”——实施18项精品工程:精品课程、精优论文、精湛医术、精尖成果……
在四医大50多年的历史中,曾经创造过70多个全国“第一”或“唯一”,是首批进入“211工程”的22所大学之一。然而,进入新世纪,四医大的状态却颇似其驻地陕北的地形——塬高峰少,处于一种“塬状态”。高,可俯视平原,低,需仰视才见高山。四医大不少人对这种“塬状态”很是满足:“在西北,我们是最好的。”
“精品风暴”,打破了这种“塬状态”,使教师们走出清高、清贫、清闲的“三清”生活,平静的校园顿时沸腾起来,充满危机感。
大学以教学为主,搞精品战略,精品课程首当其冲。什么叫精品课——一群教授坐在后排,与学生一起听讲。课上完了,听课的教授打分,学生打分,还要当堂出题测验。这三关都要达90%以上,然后再总体评估。过三关者,戴“精品课教员”证章,讲课费翻番,评职称免试。过不了三关者,你就是院士也不行。
细胞生物学教授陈志南院士是“精品课教员”之一。尽管他是工程院院士,国家生物制品一类新药“利卡汀”的发明者,但一码是一码,院士也得过三关。“你要把大纲规定的基础知识讲清楚,同时要把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进展告诉学生,还得讲得生动有趣,启发创新思维。”陈志南说:“每堂课都得使出浑身解数。”
讲台一高,上讲台如大浪淘沙。清高没了,清闲也没了,谁要再老和尚念经似的照本宣科,三关肯定过不去,讲台就上不了。
“精品战略,就是追求第一或唯一的战略。”校长樊代明说:“求精不止,永远向前走,才能争得第一。”
“否定到最后”
对四医大而言,拿奖不是最终目的。拿到奖后彻底地否定自己,然后又有新的开始。
“永远向前走,否定到最后。否定不了了,离真理就不远了!”这是四医大追求精进的逻辑。
四医大有一本校刊,叫《第四军医大学学报》,原来教师们只是在上面发发论文,作为评职称的凭据,每年才订购四五百本。学校把它“否定”,改成《医学争鸣》,校长樊代明亲任主编。第一篇文章刊登四医大获得第一个国家一等奖的文章,第二页刊登的就是否定第一页的文章。第二期也一样,是否定四医大第二个国家一等奖的论文。公开否定国家一等奖的论文,是需要真知灼见的,使人眼界大开。几年下来,《医学争鸣》办成了国内一流水平的医学期刊,现在发行已经达到12万册。
这一点,以研究成果《严重颜面战创伤缺损与畸形的形态修复和功能重建》获得2011年度“医药卫生类军用项目”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赵铱民、郭树忠、金岩等人最清楚。
四医大口腔医院院长赵铱民教授是世界军事齿科学会主席,他亲历了中国口腔医学发展创新的全过程。
在西安,流传着一个段子:一名战士,因公伤失去左耳,赵铱民为他造了义耳。战士得以顺利地恋爱、结婚。直到一次夫妻失和,失去理智的妻子撕扯丈夫的耳朵,不料将左耳扯了下来,大惊之下才得知真相。
缺个耳朵,好办。以赵铱民为首的四医大口腔医院专家们,并不满足现状,他们在“否定”自己后,又跃上新台阶。但是在现代战争中,颌面部战创伤的发生率为20%-25%,如伊拉克战争中颌面部战创伤就达23%,随着战争手段的变化,颌面部战创伤的发生率要达到40%。严重的颜面缺损与畸形导致咀嚼、吞咽、呼吸、语言、表情等功能障碍,伤员生存质量极差,难返社会,甚至自杀,是军事医学领域亟待解决的重大难题。
在和平时期不断积累,战时就可以得心应手地应用。“坑面女”手术的成功,就是平时为群众服务,同时为战时作技术储备的典型案例。
“坑面女”王娜天生没有上颌骨和牙齿,面部凹陷成一个坑,可以放进一个酒盅。她自己从没嚼过一口饭,都是靠父母和哥哥像喂小鸟一样口对口地喂给她。2010年5月17日,赵铱民教授用近40分钟时间,为“坑面女”王娜戴上漂亮洁白的假牙。经过20分钟的训练,王娜才自己吃上生平第一块饼干。王娜激动地哭了。现在的王娜每天尽情享受“吃”的快乐,即使长胖了也从没想过节食。
那一刻,赵铱民教授也流泪了。
四医大口腔医院经多年研究,建立了四种创新性技术,简言之就是“造脸、换脸、替脸、长脸”,在自体、异体、假体修复和组织再生领域取得重要成果,用新技术成功治疗患者23397例,为提高我军民战创伤救治水平提供了技术保障。
“否定到最后”,说起来玄,但是,愈是否定到最后,愈是离人民的需求接近。
我国心脑疾病高风险人群已高达2.7亿,年手术量达1000万次以上,围术期心脑损伤已成为制约手术开展和影响患者预后的关键问题。四医大西京医院院长熊利泽带领他的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发现激活细胞“生存信号”,为心脑疾病患者带来福音,其研究成果《心脑保护关键分子机制及围术期心脑保护新策略》,赢得2011年度“医药卫生类民用项目”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春华秋实。应用首创的以术前预处理、术中胰岛素强化、术后后处理为核心的围术期心脑保护序贯新策略三重全程保护科研成果,西京医院已经对16012例神经外科手术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治疗,发现术后心脑损伤相关并发症由17.3%降至4.6%,死亡率由5.6%降至1.4%;15469例心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心脑损伤相关并发症由15.2%降至5.7%,死亡率由4.3%降至2.1%。
“所谓创新,就是否定前面的一千个创新。”熊利泽说:“而人民的需求,是我们创新的动力。”
“上去遛遛”
四医大校长樊代明有句常说的话:“上去遛遛。”
什么意思?科学不相信眼泪、不相信人情、不相信权威,相信的是真能耐。有没有真能耐,出去遛遛就清楚了!
学校规定博士无入选SCI论文的不授予学位,教员则不晋升技术职务。樊代明说:“要走向世界,就不得不借用国际杂志这个平台。不上去遛两三个月,连题都开不了。”
樊代明就经常“上去遛”。打开英文《公共医学网》,可以检索到樊代明发表的200多篇国际论文。作为博导,考他的研究生首先要回答一个问题:“论文必须上国际杂志,敢吗?”底气足的人才敢留下。
樊代明不同情弱者,因为科学不相信眼泪,逼得有个学生干脆把铺盖搬到实验室,昼夜连轴转,实在困了就在地板上睡一会儿,如此数月,结果出来了,论文也出来了。
樊代明就这样逼着学生“上去遛”,甚至逼得学生急得哭,结果是,他当西京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时,内科医生人人有国际论文,被国家基金委评为全国首批医科院校唯一的“优秀科技创新群体”,成为肿瘤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没有到世界上去遛遛的胆量,如何出精品,怎么争第一!”樊代明说。
樊代明本人就是其“精品战略”的成功实践者。在部队当饲养员,他把猪喂得最肥最壮。当炊事员,他的刀工最好。做医生,他是最能救命的医生。“要么第一,要么为零”的劲头使得这个上六年级时还没鞋穿的人,完成了由战士到博士、从医生到院士的跨越。
2007年,随着樊代明从副校长变成了校长,校党委确定了一个更为宏伟的目标:在建校80(2034年)至100周年时,把四医大建成世界先进的研究型军医大学。他要的不是一两件精品,而是要把学校建成精品。他设计了10个“赛马场”,要把所有人都赶上去“遛遛”。
学校搞“精品讲座”,樊代明至多只给演讲者8分钟。还规定演讲者要在这8分钟里,赢得至少三次掌声。这样近乎吹毛求疵的要求,使得精品讲座引来众多听众。
选拔教研室主任,要竞聘。竞聘决不是走形式,礼堂里黑压压坐着一大群人。应聘者先发表“就职演说”,然后回答问题。有能耐的人,自然就要“上去遛遛”,几年下来,“有多大能耐,就给多大舞台”,就成了四医大的文化。
“最后的竞争是文化的竞争。”樊代明说:“中国要成为创新型国家,必须培养生命不息、求精不止的文化。”
精品战略的旋风一刮再刮,已经收获诱人的果实,让来来往往的患者得到不少实惠——近日,一位患有胰胆病的患者,在某大医院做了4个小时的手术仍未见效,遂转院来到四医大。郭学刚教授用内镜从患者口中进入肠中进行胆管取石,不用开刀,只6分钟就轻松搞定。有人问他有什么秘诀,他说:“没别的,就是精益求精。”(本报记者 温庆生 张哲浩 尚文超 本报通讯员 赵 贽 张智军)
短 评
赞“精品战略”
第四军医大学近几年实施“精品战略”,形成其独特的“要么第一,要么为零”的团队文化氛围,从而走出“塬状态”,连续4年五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四医大现象”。
追求“第一”,是他们摆脱平庸、取得成功的关键。孔子说:“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唐太宗李世民也曾说:“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
人民的需求,是四医大创新发展的动力。人民军队与生俱来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基因,决定了他们救死扶伤、确保部队战斗力的神圣使命,使得他们有胆气否定前面的一千个创新,从而赶超国际先进水平。
四医大在实施“精品战略”中形成的团队文化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四医大“只求第一、永远向前走”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