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2中的孙维刚老师离开我们整整10年了。作为改革开放后一批优秀人民教师的代表,他以自己的儒雅、睿智、谦和、严谨,为他的学生、同事树立起了教书育人的榜样,鼓舞着今天活跃在教育教学一线的教师们为教育事业而奋斗。
孙维刚老师是新中国培养出的优秀教师。他完整地接受了中学教育和高等师范教育,始终是一名优秀的学生。改革开放后,教育事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也为这一代教师搭建了展示自身价值的平台。孙维刚跻身其中,执著于教学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很快被评为北京市数学特级教师,获得国家级、市级多项荣誉称号。
回忆孙维刚,我想到一个问题,就是孙维刚的经验能不能“复制”?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适应新的历史时期的需要,我们的“复制”,应当如何与时俱进地融合新鲜思想和创新实践?
教师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靠什么指导、引路?第一要素就是“为人师表”。在每一轮6年朝夕相处的过程中,展示在学生面前的,是一个富有理想抱负,对事业、生活充满激情,对学生、对同事极为坦诚热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全面发展,丰富的、真实的、激情洋溢的孙老师。他不仅是学生的指导者、引路人,也应当引起我们这些具有神圣称号的“教师”、“特级教师”们的扪心自问,以什么样的表率为人师表!
研究孙维刚,要突出育人为本。教书育人。孙维刚以毕生从教的实践为我们进行了诠释:其一,“把教育放在第一位并贯彻学校生活全过程”。其二,“当老师就要做班主任”。特别是在1991-1992学年度,孙维刚教高三(4)班和初一(1)班两个班的数学课,同时担任这两个班的班主任。在全国数以千万计的教师中,终身做班主任的有多少?在我们的特级教师中,坚持做班主任、坚守教学一线的又有多少?
“复制”孙维刚,需要改革创新。孙老师的改革创新是与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同时起步的。从1980年开始直至去世,他始终坚持着以“大幅度普遍提高学生素质,为造就中华民族栋梁之才,打下良好基础”为理念进行改革。时间之长,力度之强,成果之显著,在全国教育改革中是不多见的。“使孩子们变得聪明起来”的信念,“更着重对哲理的发现和汲取”的思想,“站在系统的高度传输和接收知识”的探索;“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的浪漫……孙维刚的每一堂课,每一份教案,每一次练习,都使学生们迷恋数学之美,心驰神往。诚然,现在的教学,课程设置调整了,考试要求变化了,技术手段更新了,但是,教学的真谛是永恒的,那就是“大幅度普遍提高学生素质,为造就中华民族栋梁之才,打下良好基础”。
据我所知,孙维刚老师的精神现在依然激励着诸多后来者。在原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学校,有一位数学教师王竹品,担任班主任和年级组长。她的孩子曾是孙老师的学生,她本人深为孙老师的精神所感动,于是自己出钱购买孙老师的专著,组织老师学习,开展科研,破解难题,提高教学质量。密云二中的王保东老师入选北京市“十佳班主任”。当他介绍自己的成长时,首先提到他拜孙维刚为师之后所受到的教育。他说:“‘教育要以人为本,尽自己的所能使别人生活的幸福,我就更幸福。’这是我的导师孙维刚先生留给我的宝贵精神财富。”还有云南省陆良县北辰高级中学的校本培训、河南省禹州市高中班主任培训,都把学习孙维刚老师的经验和事迹作为第一课。
“言犹未尽,反思未已。”对于我们来说,事业正方兴未艾,我们都应当思考更深,看得更远。
(作者系北京市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