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徐州师范大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创新研究中心(简称“范式中心”)承办的“中国马克思哲学高峰论坛(2011)”,在徐州师范大学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单位的30余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参加了论坛,并围绕“路径与形态:中国马克思哲学理论创新90年”展开了热烈讨论。
“范式创新”:中国马克思哲学理论研究的前沿
徐州师范大学任平教授把当代中国马克思哲学研究的范式创新概括为八种类型: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改革研究范式、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范式、马克思主义文本—文献学研究范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范式、马克思主义对话研究范式、马克思主义反思的问题学研究范式、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创新研究范式、马克思主义出场学研究范式。他认为,这些范式将成为未来中国各学派成长、发展最为核心的要素。吉林大学孙正聿教授指出,一种哲学研究范式应该包括基本的概念框架、核心范畴、基本理念以及特定的解释原则,并由此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马克思哲学研究概括为教科书哲学、教科书哲学改革、后教科书哲学三种范式。中国人民大学郝立新教授表示,马克思哲学研究范式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是马克思哲学本身的研究范式,一是研究马克思哲学的范式。他在后一种意义上归纳出回到本真为导向的文本考证、以前提追问为导向的哲学自身的反思、回应现实为指导的哲学批判三种研究范式。武汉大学何萍教授认为,任何范式的转换都有其现实的根据。研究范式转换应该注意两个理论问题: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思想资源,一是一个世纪以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
哲学对话与构筑中国化的马克思哲学形态
上海交通大学陈锡喜教授指出,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逻辑起点,既要回到马克思的理论立场与政治立场,又要分析中国革命的历史起点。苏州大学庄友刚教授表示,当前中国马克思哲学理论创新存在三个困境:理论创新的价值取向与哲学本性之间的悖谬、理论创新的目标要求与马克思哲学的理论特质之间的分裂、马克思哲学推进的世界历史基础与中国社会现实基地之间的差异。武汉大学汪信砚教授认为,早期马克思主义者自身有一种研究范式,从它的研究目标、研究路径、研究方法来看,可以概括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范式。这种研究范式对当代中国马克思哲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山东大学刘陆鹏教授指出,要推进中国马克思哲学研究的发展,应该更加重视对马克思哲学的具体研究,而推进马克思哲学的具体研究需要两个条件:一是自由平等的讨论,一是自我批判的精神。
学术共同体建构与中国马克思哲学的当代使命
徐州师范大学曹典顺教授认为,当代中国马克思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建构学术共同体,他把这种学术共同体称为“范式学派”。中国人民大学郭湛教授表示,公共性问题是当代社会比较突出的现实问题,马克思哲学研究必然会转向公共性问题。当以哲学的方式关注现实时,需要时时对“哲学是什么”和“哲学做什么”进行反思。清华大学韩立新教授认为,文本研究是以间接的方式理解现实,既可以解决一些理论问题,又有助于解决时代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李景源研究员认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中国理论界形成了逻辑理性与历史理性两大学术传统。当代中国马克思哲学研究应该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点上,把历史理性传统接续起来。复旦大学吴晓明教授认为,当代中国马克思哲学研究的一个显著变化是对社会现实的关注。马克思哲学意味着一种未来的定向,它将开启一种新文明类型的可能性。吉林大学孙利天教授认为,当代中国马克思哲学研究需要一种理论的真诚,这样才可能有马克思哲学研究真实的进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应该以从容淡定的情怀,保持哲学爱智慧的灵性,给予思想以自由的精魂,只有这样中国哲学才是可期待的。(于桂凤 冯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