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很多心里的话想对你说!”12月9日,记者一行经过跋涉,再次来到广西上林县刁望教学点,一见面,石兰松就紧紧拉着记者的手激动地说。
今年7月,本报报道了石兰松坚持26年摆渡学生上学、情系乡村教育的感人事迹。随后,在本报与北京广播电视台联合举办的“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大型公益活动中,石兰松又荣获“十大最美乡村教师”的称号。
“从北京领奖回来后,社会各界给予我和教学点的关心真是太多了!”石兰松说着,从里屋取出一叠信给记者看。广西军区96岁的离休老干部郝毅,今年国庆前夕给石兰松寄来1000元钱。在信中,他深情地写道:“看了你的先进事迹,又勾起了我当年长征时的回忆,你在偏远山区为了祖国的未来,二十几年如一日,每天划船接送孩子上学,圆了孩子们的上学梦,很伟大!”
石兰松的事迹也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注。自治区党委书记郭声琨、自治区主席马飚等领导都做出批示,对他的工作和生活表示关心,对他的精神表示肯定。
“县委书记尹建华已经来看过我好多次了!”石兰松告诉记者。原来,了解到石兰松的事迹后,尹书记高度重视,几次带领县直有关部门领导前来慰问,现场办公,解决石兰松工作、生活各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与记者同行的上林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副县长陈美莲,这次又给石兰松带来一个好消息:考虑到他家的实际困难,县里决定再补助他2万元钱。
“到教学点去看看吧。”石兰松提议。
驾驶着他的“希望之船”,石兰松将我们渡到他任教二十几年的刁望教学点。湖面上风很大,记者心里却很温暖。
简朴的教室里,孩子们正在安静地学习。教室陈设最大的变化,是多了一套投影仪,这是石兰松作为“最美乡村教师”获得的礼品。
“有了投影仪,可以通过课件,将课本以外的东西,展示给学生,孩子们感到很新鲜,教学效果非常好。”石兰松告诉记者。
记者跟石兰松聊天时,陈美莲已经绕着教学点察看了一圈。她指着教学点前的一块平地对记者说,县里已经研究了,等这块地基沉积好了,将筹集资金进行地面平整和土坡的加固工作,还打算在教学点后边的空地上,加盖一间房子,让孩子们午间休息,这样,石兰松就可以少在湖上奔波一个来回。这项投入估计要三十多万元,县财政虽然不富裕,但是大家认为这项投入很值。
临别时,握着记者的手,石兰松有些不舍:“你,要多回来看看啊!”(本报记者 刘 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