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1月22日 星期二

    做区域转型升级的人才“助推器”

    ——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人才培养纪实

    《 光明日报 》( 2011年11月22日   05 版)

        在前不久举行的2011全国青少年无线电测向锦标赛上,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徐杰夺得男子个人全能冠军。3金1铜的最终成绩,使苏高职校队跻身全国一流强队行列。

        技能大赛屡获佳绩是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致力培养学生动手、创新能力的明证。校长曹志宏告诉记者,苏高职秉承“德技双馨、手脑并用”的校训,从服务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出发,通过校企合作、国际交流等方式,培养企业心仪的高素质人才,历年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9%以上。

        构筑转型升级“人才阵地”

        见到校长曹志宏时,他正和主动上门的求才者商议招聘会等事宜。得益于“专业对接产业”思路,每年这个时候,苏州地区的企业早早来到苏高职设摊招聘,“抢购”次年毕业的学生。

        曹志宏说,学校每年都会调研专业与地方产业发展的“吻合度”,不断调整专业发展方向。依据苏州“689”产业布局,这所老牌职校开设了太阳能技术、民族织锈、连锁经营与管理等众多新专业。多年摸索,如今的苏高职形成了先进制造业为主体,传统工艺与现代服务融合发展的“一体两翼”格局,建成电子、信息、商务等6大专业群,近20个专业方向。

        2010年,苏高职与江苏省电子学会SMT专业委员会合作,成为江苏省电子学会首个SMT师资培训基地。以打造一支能胜任现代中、高职教育的师资队伍为目标,学校先后邀请著名粉画大师杭鸣时、版画大师劳思等入校成立“名师工作室”;引进企业研发部门,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教师每年到企业挂职锻炼达70人次,双师型教师所占比重达70%以上。

        走进民族织绣专业教室,几名学生正通过画笔描绘出自己构思的刺绣图案。这就是苏高职通过现代职业教育模式培养的高素质、创新型绣娘,她们不仅擅长刺绣,色彩、设计、美术、计算机等相关知识也十分丰富,是未来国际刺绣奢侈品的开发人才。

        曹志宏告诉记者,围绕培养目标、学生定位,学校把课程改革放到战略性高度,强调“理实一体化”教学,即在同一时空解决理论和实践问题。“我们还计划引进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和对应课程,努力做到20%以上专业课程与国际通用职业资格相对接。”

        建设实战训练“大工厂”

        在学校电子实训基地,40多名学生正在上电子方面的理论课,而隔壁华尔达公司的SMT流水线悄然运转,经过电路印刷、插件贴片、焊接、检测等多道工序制成的贴片元件电路板,正源源不断地走下流水线。电子系主任徐伟刚介绍说,为强化实训,学校引进了华尔达的SMT流水线,合作开办这家“校中厂”。“通过上线实训,学生的SMT技能特别过硬,一出校门就是合格的技工。”

        校企合作是职教的生命线,在苏高职,这条生命线已经实现了多样化、规模化。

        曹志宏告诉记者,采用教学工厂、双元制、订单式等“引企入校”的创新型合作模式,苏高职与富士胶片、西门子、苏州国际科技园等120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学校还整体引进企业的车间,模拟出真实的技术操作场景,在‘工学交替’期间,学生便可在最新的设备上熟悉各种操作技术,跟上现代企业生产技术的节拍,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截至目前,苏高职拥有共建实训场所28处,学校专业设备总投资达5000多万元,近1万元的生均设备值,在全省乃至全国居于领先地位。

        与中国太阳能工程联盟共建太阳能技术利用专业;开设民族织绣专业为苏州刺绣研究所定向培养人才,苏高职正把合作的触角延伸开来,不断拓宽和延长“生命线”。

        搭建国际化发展“立交桥”

        去年8月,苏高职电子信息技术工程专业的5名同学,通过层层筛选,飞赴韩国,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文化、专业学习和家庭生活体验,迈出了苏州职校生国际交换的第一步。

        国际交流的目的是什么?曹志宏认为,现在企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学生通过国外学习,既掌握了本专业的国际化知识,还培养了他们的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学校则通过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职教理念、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拓展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十一五”期间,苏高职先后与日本、德国、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合作关系,国际间教学资源共享极大提高了学校的办学综合实力,也为专业建设开拓了新的发展方向及合作平台。

        如今,首批交换生即将毕业,国际交流的效果也开始显现。“韩国学生学习自觉,自主意识特别强,让我对自己有了新的定位。企业对我的国际经历很感兴趣,好几个公司给了我不错的待遇,邀请我去工作。”学生王一骋欣喜地说。

        随着合作办学的不断深入,深化国际交流的内涵建设成为新目标。“未来五年,学校在规划、开展好与现有姊妹友好校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将开展双边教育教学和学术交流,努力搭建五年制高职学生海外升学就业立交桥。”曹志宏说道。

        (本报记者 苏 雁 本报通讯员 许学建)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