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文化产业将超过“支柱产业”标准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文化产品的双重属性
●脱离人或文化背景的发展是没有灵魂的发展
●公共文化服务制度的改革要锻造预算程序
本报讯(记者李瑞英)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中国社科院引起热烈反响。日前,中国社科院在京举行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学术报告会,著名哲学家、中国社科院文学哲学学部副主任李景源主持会议;中国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晓明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金元浦研究员和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章建刚研究员作主题报告。
张晓明说,《决定》提出将文化产业建成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是个引人注目的目标。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04年的3439亿元到2010年的11052亿元,年增率为21.48%。如果按这个速度增长,2015年可以达到29238亿元,将占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5.32%,超过“支柱产业”的标准。
张晓明强调,有两个重要新概念需要深入领会:一是“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二是“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他认为,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表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改为“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并不意味着后者替代前者,更不是将二者对立。关于“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张晓明说,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指文化产品的双重属性,不应将“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理解为否定了文化产品的商品属性。
金元浦指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民族认识到经济发展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的一部分,而脱离人或文化背景的发展是一种没有灵魂的发展。世界经济和产业的发展已经越来越文化了。我们要像搞经济建设一样聚精会神地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章建刚认为,公共文化服务应该是与文化市场具有良好互补互动关系的。公共文化服务制度上的改革创新不仅要重新锻造整个预算程序,而且要特别注意处理好与市场经济的关系,这是文化发展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深层问题和顶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