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金秋,在京剧重要发源地之一的湖北,京胡、竹板响遍荆楚,京腔京韵醉了江城。为期17天的第六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在湖北上演了一出精彩纷呈的大戏。
湖北省委宣传部部长尹汉宁在闭幕式上致辞说:“历经17天的精彩,共有6000余名艺术家的64场剧目在8个剧院上演,7万多观众观看了演出。荆楚大地、湖北人民长时间沉浸在京剧的节日之中。”
新人、新剧竞风流
今晚,在第六届中国京剧艺术节的闭幕式上,获得一等奖的湖北省京剧院的新编历史剧《建安轶事》在湖北剧院上演。
简单的马尾扎于脑后,着素雅白衫,额扎一幅方帕,万晓慧端坐镜前开始上妆。这个“80后”的女孩就是《建安轶事》的主演。张派青衣万晓慧,从容演绎35岁的蔡文姬,唱腔如泣如诉,表演拿捏自如。叶派小生王铭表演的董祀,扮相英俊、生动传神。
在上海京剧院的新编京剧《情殇钟楼》里,那个驼背、瘸腿、斜眼、歪嘴的中国版“卡西莫多”丑奴,由还没从上海戏剧学院毕业的青年演员董洪松扮演。国家京剧院创作的《汉苏武》中,新人郭霄与奚派名家张建国同台唱戏。
“新生代唱主角,实属京剧之幸,预示着京剧持续发展的未来。”京剧艺术继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上,30多位京剧理论家一致认为,艺术节空前强大的青年演员阵容,表明京剧传承动力充沛。
京剧姓“京”,也姓“今”。本次京剧艺术节上,27台参评剧目全是新编京剧、现代京剧。改编自湖北省著名作家方方的小说《水在时间之下》的汉派京剧《水上灯》,将浓郁的老武汉风情在京剧舞台上铺陈开来;讲述一代甲骨文先师、国子监祭酒王懿荣以书生之身抗击外敌的《铁血鸿儒》引得观众泪涟涟。
最终,《建安轶事》、《将军道》、《无旨钦差》、《汉苏武》、《香莲案》、《水上灯》、《牛子厚》等7部剧目荣获一等奖,《知音》、《情殇钟楼》、《宋家姐妹》、《重瞳项羽》、《花蕊》、《魂系油气田》、《铁血鸿儒》、《大唐才女》等8部剧目荣获二等奖,《风雨老腔》、《天地人心》等12部剧目获得参演剧目奖。
京剧的盛会,人民的节日
“在家门口看戏是令人非常开心的事。”武钢员工何汉宜如此形容自己的感受。这也是众多票友的心声。
京剧节期间,除了密集的高水平演出外,还举办了京剧名家讲座、戏曲画展、“京剧天天演”、票友见面会等一系列文化惠民活动。
“戴老师,您带着我唱,真起劲!”“不敢,不敢,武汉的票友们水平高,我们也是来学习的。”这是济南市京剧团的戴和连与湖北省票友李海涛在武昌首义广场上见面交流。
尚长荣、裴艳玲从舞台走上讲台,为上万名戏曲爱好者生动展示表演艺术的独特门道;汪人元、毛时安等戏曲专家走进高校,为青年学子讲授京剧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京剧进社区、进军营、进高校,演员、票友登台演出,京剧天天演变成了人人演。
文化提升城市品位
京剧节期间,来自美国齐淑芳京剧团的5位美国人,用英语表演了《拾玉镯》、《三岔口》等京剧名段。洋演员、京剧唱腔、英文台词,中西文化在京剧中产生新的碰撞和交融。
虞姬秉剑起舞,双剑分开左右“插花”,双剑各在左右两边“单涮”、双剑搭十字面朝里“下腰”,来自日本的森村知慧在海内外京剧名票演唱会上,精彩演绎自己心目中的虞姬。
作为国粹,京剧吸引了众多的外国人。通过不断普及,京剧也开始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华中科技大学大三的学生洪峰在海内外京剧名票演唱会上表演了梅派青衣代表作《凤还巢》选段,赢得台下阵阵喝彩。“如果不是有课,真想把京剧节的所有剧目看完,好好过下瘾!”看完《情殇钟楼》后,武汉大学法语系研一的学生小王和小李告诉记者。
要“用培养一个演员的力气来培养一名青年京剧观众”,湖北省京剧院为普及京剧艺术,培养和发展观众,进行了许多实践。从2006年开始,湖北省京剧院的“弘扬国粹·大学之旅”京剧艺术走进校园活动,已举办100余场。“走到哪所大学,就把京剧艺术热闹到哪所大学。”一批又一批大学生从对京剧一无所知,到着迷、痴迷,最后成为专业票友。
湖北省文化厅厅长杜建国说:“京剧节的成功举办,最重要的是给人民群众留下了丰富的文化硕果。我们要通过办节提升文化自觉与自信、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湖北省委、省政府一向重视文化工作,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让文化惠及广大人民;要实施文艺精品打造工程,促进舞台艺术繁荣发展;要更加重视文化人才建设,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有序地做好文化领域各项工作。”(本报记者 夏 静 谌 强 本报通讯员 张 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