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中国作家协会的最新消息:近5年来,共发展45岁以下中国作协新会员830人,约占发展会员总数的42.2%。目前,中国作协会员45岁以下者1026人,约占会员总数的14%。其中,还包括当年明月、唐家三少、笑看云起、月关、晴川等20多位网络作家。不难看出,文学新人,已成为中国文学队伍中充满活力的生力军。
今天的新人,明天的中坚
几年间,有许多个“首次”可以在文学史上记上一笔:2007年,首次有张悦然等“80后”作家成为中国作协会员;2008年,鲁迅文学院第八届中青年高级研讨班开班,平均年龄为历届最低,仅33岁;2009年,首次有网络作家加入中国作协,鲁院首次举办网络文学作家培训班……这些,都曾成为当年为人关注的新闻。
参与介绍年轻作家入会的学者白烨如此理解这些“首次”:对于中国作协而言,增加了“新鲜血液”,使作协相对年轻化了,同时会带来一些新的文学气息;而对其他“80后”和那些游弋在体制之外、寄身于网络之中的青年作者,会使他们的文学之路更加宽广。
鲁迅文学院见证、参与了这些文学新军的成长与培养。从2002年下半年起,在中宣部的关心支持下,中国作协在鲁迅文学院举办了16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来自全国的816名中青年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先后参加。“每次鲁院的开班仪式,凡是在京的中国作协党组成员都会去参加。我们年轻时就是这样的,一个大作家跟我们说句话,一生都不会忘。”这是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的肺腑之言。
生活是人才成长最好的课堂
如何让作家,尤其是年轻作家的作品更为扎实、厚重、接地气?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也是文学人才成长的最好课堂。
七代会以来,中国作协多次组织作家到改革开放前沿、社会主义新农村、国家重点工程和大型国企、军营等地采访采风,为更多的作家下基层挂职、定点体验生活积极创造条件,并尽量使青年作家占活动人数的30%以上。
汶川地震三周年之际,“灾区重建青年作家考察团”的14名“80后”作家来到这片曾经饱受磨难的大地上,感受着“中国力量”和“汶川奇迹”,接受了一次精神洗礼和国情知识“充电”。年轻作家马萧萧的话很有代表性:“我们这一代人没有吃过什么苦,大多生活在自我的小小情感里。但这一次,我深深地感受到祖国力量的无与伦比,热爱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满腔热情,被淋漓尽致地激发了出来。”
新鲜血液带来新的文学气息
文学新人带来了新的文学气息,青年作家硕果累累。
从2007年至今,442部中国作协重点扶持作品中,有148部青年作家的作品入选,占33%。中国作协组织的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的评奖工作中,青年作家获奖者有57人次,约占获奖总数的40%。以造就新人为宗旨的庄重文文学奖评选,近两届更是选出了周晓枫、谢有顺、温亚军、石舒清、郑小琼、张者、乔叶、徐则臣、李浩、鲁敏、李朝全、李骏虎等青年作家、评论家。
“昨天的青年作家,已经成为今天我国文学创作的中坚;今天的青年作家,也必将成为明天我国文学创作的中坚。”这是中国作协党组书记李冰的深切期望。(本报记者 付小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