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上海11月11日电(记者 曹继军、颜维琦)正在进行中的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飞行技术专业招生,吸引了众多渴望翱翔蓝天的高中生。而这个魅力四射的“飞行技术”专业还不满5岁。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与飞行技术一样新生的专业还有许多。这些踏着国家重点行业、上海市重点产业的发展节拍而诞生的新专业被形象地概括为“海陆空”。
近几年,工技大先后建设了12个重点学科,并对20多个传统专业进行优化改造,整合幅度达到50%以上;相继设立了“空中飞的”航空学院、“地上跑的”汽车学院和轨道交通学院、“海里行的”邮轮经济专业,构成了全面对接经济社会发展的立体人才培养网络。
定位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工程师的上海工技大,执著地坚持着主动对接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从而实现学校的发展。在上海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大发展之时,学校第一时间申请设置“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工程”、“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城市轨道交通技术”等一系列专业,为轨道交通建设提供技术人才;当上海制订发展规划,制造大飞机,同时建设航运中心时,工技大的“航空器械维修”、“航空机务”、“航空经营管理”等一批专业也已完成布局调整;上海制订现代服务业规划,学校马上设置了相应的“多媒体设计”、“会展与空间设计”、“市场营销”(汽车营销)、“市场营销”(邮轮经济)等一批新的本科专业和专业方向;2010年上海举办“世博会”,学校又重点建设与创意产业相关的专业群,如“产品包装设计”、“多媒体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游戏软件与艺术造型设计”、“会展与空间设计”等。
10月中旬,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开港仪式上,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领导、老师去了十几位。他们不是凑热闹,而是为了第一时间与港口运营方进行接洽。“我们设有邮轮经济专业,就是奔着与他们合作而来的。”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党总支副书记虞蓉说。
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科链、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办学理念深入人心,全校上下主动从企业、社会“挖”资源,为培育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引来活水:通过推进产学研联盟,与企业集团共建二级学院,先后与上汽集团、交运集团共建汽车工程学院,与上航共建航空运输学院、飞行学院,与申通公司、上海地铁运营公司共建城市轨道交通学院。企业帮助学校建实验室、实训场,企业高级工程师来校上课;而学校的老师们则承担企业科研课题,学生们到企业进行实训。
科学而具有创意的“主动对接”,使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实现着跨越式发展,招生分数年年攀升,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6%;作为全国首批试点高校,入选了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