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6点30分,记者来到江苏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村联峰广场,只见几百人迎着朝阳,伴着音乐翩翩起舞。约一个半小时,舞停乐毕。精神抖擞的大妈大婶们告诉记者,这是她们每天的“第一个节目”,早饭后,她们还要去村里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学习插花、盆栽。
在一旁的永联村党委书记吴栋材乐呵呵地告诉记者:“新农村建设不仅要做到农村面貌新,更重要的是农民的素质要得到提升。我们将文化导入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高扬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大旗,这是拉近城乡差距中重要的一环。”
“一尊‘手’的雕塑,弘扬我们永联人创业的精神”
在永钢大道边,有一个江南传统民居风貌的农民集中居住区,叫“永联小镇”。在小镇活动广场音乐喷泉的正前方,一只半张半握的镀金“钢铁巨手”擎天而起,吸引着众多参观者驻足。村民们告诉记者,“这只‘巨手’取名‘创造’,不仅是永联五次并组扩村后的地域图,还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这尊雕塑,既说明了我们永联从芦苇滩上白手起家的历史,也有享受今天的美好生活需要勤劳之手创造的寓意。”吴栋材介绍。1970年,永联村由贫瘠的长江外滩围垦建村,经过“以工兴村”、“轧钢富村”、“并队扩村”、“炼钢强村”的发展阶段,如今永联成了苏州的“首富村”。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
吴栋材硬是给村集体保留了村企永钢集团25%的股份,每年村里获得的增值达4亿元,转移给村民的直接收入达8000多万元。2006年,永联村投入15亿元,建设了可容纳3500多户、15000多人的农民集中居住区——永联小镇。
“像永联这样的富裕村,城乡差距早已不再是生活水平的差距,更多的体现为文化的差距。新农村建设需要文化导入,以环境熏陶农民。”吴栋材说,在永联小镇的建设过程中,导入了江南水乡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还有永联自身的特色文化。
顺着吴栋材的指引,只见永联小镇的主体建筑上镶嵌着永联标识,东街建有介绍永联发展历程的文化墙和8个永联创业故事的组合雕塑。“这些雕塑就是为了强化和弘扬我们永联村‘敢破敢立、自强不息,团结奉献、实干争先’的精神”,吴栋材说。
“文明家庭奖,让村民自觉算起了‘文明账’”
永联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副主任郑丽芳告诉记者几件有趣的事:刚住进公寓时,有村民把自家门口的草坪铲掉,种上葱和蒜;还有村民早晨起床,骑着自行车急急忙忙就出门去上公共厕所,不舍得用自家的抽水马桶。
吴栋材坦言,农民住进比城里人还好的小区,但文明素质还停留在过去的水平,这就不是真正的新农村。
针对这些现象,从2004年开始,永联村每年从集体分红中拿出一部分资金,设立“文明家庭奖”,围绕遵纪守法、社会公德、计划生育、物业管理、劳动就业5大类55个方面的日常行为举止,村精神文明建设办与家家户户签订协议,年底进行考核,得满分的,每人奖励1000元,有不良行为被扣分的,1分扣100元。不仅如此,被扣分家庭所在的村民小组,每个村民也要被扣10元。
数据显示,永联村2009年对4146户、9454名村民进行考评,共计扣了48100分;而2010年对4211户、9458名村民进行的考评中,仅扣28392分。“文明家庭奖”实施7年来,已累计发放奖金5570万元。吴栋材对记者说,“奖金发的 越多,我们越开心,因为这表明村民的文明素质在不断提高。”
“这把昂贵的椅子,将我们的文明度大大提升了”
记者发现,让永联村民引以为豪的,还有“一把椅子”的故事。
2007年,永联文化活动中心投入使用时,有人建议安装百把元的木椅子,而吴栋材却坚持安装每个高达1500元的沙发椅,“我们把沙发当作一张考卷,来考验村民的文明素质。”4年来,永联村民用实际行动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沙发椅依然崭新,一张也没坏过!不仅如此,地上找不到一口痰、一个香烟头……
吴栋材说,永联村投入上亿元,先后建成社区服务中心、联峰广场、图书馆、永联戏楼等文化载体。
在永联戏楼门前的宣传牌上,列着村里10月组织的各项文体活动,小戏楼里则天天都有越剧、锡剧、沪剧等戏曲演出。每次演出时,王志椿老人都不会落下。他满意地说:“坐在家门口,就能免费看到刘兰芳、姜昆、黄宏等艺术家带来的演出。”
村里不但有“大演出”,村民自己也组建了锣鼓队、龙狮队等文体队伍。此外,永联村还把大学“请”进农村,分别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合作,在家门口开办硕士班、本科班、非学历教育班。
临别时,吴栋材告诉记者:“我们不仅实现了村民与城市居民文化享受的无缝对接,还要实现文明素质的无缝对接,要按十七届六中全会的精神要求,打造与永联村经济实力相称的文化实力,为农村文化建设树标立杆。”
(本报记者 苏 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