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8月15日 星期一

    季羡林究竟是什么“家”?

    《 光明日报 》( 2011年08月15日   07 版)

        本报北京8月14日电(记者 王保纯)季羡林究竟是什么“家”,代表作是什么?在日前中国外文局举行的“纪念季羡林百岁诞辰暨《想念季羡林》新书发布会”上,出版界、学界的专家学者纷纷发言,还原了季羡林作为语言学家、比较文化学家、佛学家、散文家和翻译家的本色。

        2007年,季羡林在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病榻杂记》中提出,“请从我头顶上把‘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三顶桂冠摘下来,还我一个自由自在身。”此话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季羡林传》的作者张光璘说,“季羡林一生著述有1200万字之多,在七八个领域都有杰出贡献,但唯独没有中国文化、中国文学的专著。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梵文、佛教语言、中亚古代语言。他主要是一位语言学家。他的学术成就中,最重要的是《糖史》和《吐火罗文(弥勒会见记)译稿》两部著作。此外还可称他是比较文化学家、佛学家、散文家和翻译家。

        中国外文局常务副局长、中国译协第一副主席郭晓勇认为,季羡林精通梵文、巴利文、吐火罗语等,是掌握十多种语言的翻译大师,是中国翻译协会名誉会长,95岁时成为中国译协颁发的首位“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季羡林自己说,就是中国翻译界的一名“老兵”。

        印度学者贾根·波拉普称赞季羡林是中印文化交流之桥,指出季先生把梵语的印度大诗人迦梨陀娑的世界著名剧作《沙恭达罗》和印度大史诗《罗摩衍那》等译成了中文,还撰写了《印度简史》、《中印文化交流史》、《印度古代语言论集》等,为促进中印文化交流起到了沟通和桥梁作用。

        《想念季羡林》一书收录了近30位专家、学者新近撰写的文章,从不同的侧面讲述了季羡林先生的成就,以及对他们的帮助和教育,为读者提供了一部真实可信的读本。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