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8月07日 星期日

    于中麟:拿起内镜 就不放过早期癌症

    郑杨

    《 光明日报 》( 2011年08月07日   06 版)

        在患者的病床旁,在疑难病历的讨论会上,在贫困地区的乡村小学校,甚至是在抢救室里,常常活跃着一位满头银发、和蔼可亲的老人。他就是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友谊医院原消化内科主任于中麟。

        于中麟常说,“为患者解除痛苦是我最大的责任!”2011年6月,81岁的于中麟教授被北京市卫生局评选为“健康有为老寿星”。

        于中麟的人生伴随着祖国的动荡与发展。当时的医疗水平低下,很多人无法得到医治,面对这样的情景,于中麟默默地在心底坚定了要从医救人的信念。

        “文化大革命”时期,于中麟在肿瘤科工作,在诊治病人的过程中,看着病人的离世,于中麟心中万分疼痛,却无能为力。8年后,于中麟开始从事消化内镜的工作,这对于早期的胃肠癌确认很有帮助。医院于上世纪60年代采用了苏联的胃镜设备,但由于进行检查时目标不清晰,难以诊断,随后开始引入国外新的技术设备,并发现了最早期的胃癌。这一发现在当时引起了轰动。于中麟从中受到鼓舞,为发现更多癌症,他制定奖励政策,医生通过内镜检查发现一例早期癌,就奖励100元钱。为了增强医生检查的准确性,于中麟常常激励身边的医生说,只要拿起内镜,就不要错过任何一个早期癌的踪迹。

        从事消化内科工作50余年来,于中麟在消化系统疾病的内镜诊治方面取得较高成就。癌的梗阻性黄疸患者的死亡率很高,他通过实践进行研究,率先在消化内镜上开展胆道引流,使梗阻性黄疸的造影后严重并发症的死亡率由11.3%降至为零,并在国内率先开展经皮经肝胆道造影及内外引流术。他最早开始肝癌的介入治疗;最早开展B超引导下的肝囊肿硬化治疗,使囊肿闭合率达80%……

        面对如此多的成果,于中麟平静如昔,他常常会回忆起一位从美国回来的美籍华人。那位病人之前在美国转诊过很多专家,都无法找出他一直胃疼的原因。直到于中麟内镜检查时要求深插时发现,他患有十二指肠癌,并且已是晚期。于中麟对此很遗憾,他深感到消化内镜的诊查对于挽救一个生命来说有多么重要。因此,不管工作有多辛苦,只要能解除病人的痛苦,拯救病人的生命,于中麟都愿意去实践、探索,以提高自己的医务和科研水平,从而救治更多的患者。

        “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对于中麟而言是最好的写照。在他的办公室里,厚厚的书堆后面总有他埋头读书的身影。

        于中麟还心系贫困百姓的健康,他曾自发组织私募筹捐,为2000多名农民进行免费筛查,并积极创办于中麟消化内镜发展基金会。意识到亲自接诊的有限性,于中麟编写了内镜手册,旨在广泛普及内镜的诊断治疗水平。

        虽然十分繁忙,可于中麟并不觉得累,因为他心中有个信念:能做多久就做多久。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