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考生的日子都是相似的:考生“熬”,家长“陪熬”。今年一类大学自主招生的笔试改成了多校“联考”,联成“北约”、“华约”的很是热闹了一阵。但热闹过后,学生除了得到一个优惠资格,也没吃上定心丸,还要继续参加高考。“优惠”也就是在各校最低分数线下,享有10—30分的录取浮动空间,高考成绩不出来,还是定不了乾坤。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上海等地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自主招生,学生在全国统一高考前已经把通知书攥到了手里。与一类大学的自主招生相比,高职的自主招生社会关注不高,但是在理念和操作上不光与现行高招区别很大,与一类院校的自主招生也有根本的不同。其特点可这样简单归纳:
第一,由高职试点院校自己决定考什么,怎么考,录取谁;第二,考生不用再参加统一高考;第三,学生可以考得从容不迫:无论面试还是笔试,重在考察职业兴趣取向、个性思维品质等,外向度很大,应用性强,基本上无需临阵磨枪。
高职自主招生亮在理念
高中学生的家长常常会听到老师类似的评价,这孩子各方面都不错,就是学习不行,排名上不去……
年年都会有一些总体上品质优秀的学生,因为偏科、总分低而高考失利,甚至考不进本科学校,而这些学生不少都是特点、喜好都突出的。
无论高考的“择优录取”,还是“好大学”的“自主选拔”,都是按成绩自上而下录取,瞄准“好学生”。而偏科的孩子无论有怎样的天赋潜质,都可能在高考中“一纸定终身”,在社会竞争中处于劣势。
高职自主招生的最大亮点是理念上的变化:原来“分数面前人人平等”那一套被放在了一边,变成了学生的特长、偏好与专业之间的双向选择。高职的生源主要是文化课成绩偏低的高中生,考生多是奔着某种职业来的,对专业选择有一定了解和准备。考试重在看其素质潜能是否顺利完成学业,同时符合行业、产业的人才培养特点。有专家认为,这实际上实现了生源与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由于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很职业”,自主命题权重市场主导,不拘一格。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主管招生工作的副院长钱玉萍说,该校命题工作立足选拔应用型人才,就是笔试也与统招区别很大,试题贴近生活常态,应用性、应变性强,例如数学有超市计算,英语考网络英语等。面试的考察更直接,如导游专业重点考察表达和与人交流的能力;宠物养护一定要看考生有何种程度的“情有独钟”;高级技师类专业甚至直接摆上物件,让学生动手实操,允许学生带着自己的编程和作品现场展示。
事实上,许多高职的面试都有相关行业企业人力资源干部的直接参与。有的学生基础课成绩不高,文化考试也看不出自信,但一到操作环节,立刻目光炯炯,游刃有余,面试时表现的职业倾向鲜明、开发能力强。
有学者指出,人的个体差异客观存在,社会需求又各有不同;只用高考一把尺子选“好学生”,本身就是不公平的。而高职自主招生改革最大的好处,就是通过多元的考试评价,选拔出适合在不同行业深造、发展的人。
自主招生推进高职教育
试点自主招生的高职院校的生源有三种:在高中生和中职生中自主选拔的;针对中专职业学校单独考试选拔的;参加统招统考录取或被调剂过来录取的。北京农业职业学院院长王振如信心十足地说,在“兴趣与专业紧密挂钩、学生愿意学”这方面,自主招生的学生优势明显。
高职自主招生2005年始于上海、2006年在北京启动,它是在我国高等教育大踏步迈向大众化教育的过程中出现的。在这个教育阶段,只考核文化课水平的统一高考,显然很难适应社会发展对各类层次人才选拔的要求了。
北京高等教育学会招生考试研究会副秘书长、农业职业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李书友介绍说,今年北京已有13所高职院校参加自主招生,其中包括6所国家级的示范校、重点校。2011年,北京计划招收3345人,在参加北京高考的千军万马中,虽然只占到全部计划的5.68%,其宏观的改革意义和效果却十分显见。
2010年,北京曾对北京地区部分高中和中职、技校学生以及11所试点自主招生的高职院校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说明:在三种生源中,参加自主招生的报名人数超出计划数最多,录取人数与报名人数的比率最低,报到率却基本达到100%。其招生形式普遍受到考生、家长的认可。
有一名考生在笔试的时候提前轻松交卷,并且考了280分的高分(满分300分)。他告诉记者,虽然知道自己如果参加统招,肯定能考上二本差一些的专业,但那样选择余地太小了,而且还考不上自己一直心仪的“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专业。现在参加高职的自主招生,上这个专业就有把握了。这样不光能读理想的专业,毕业后还可升本、考研。
调查还显示,40%左右的学生认为是高职自主招生让自己有机会读上喜欢的专业,有利于发挥特长。而学校方面普遍反映,通过自主招生考试录取的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知度较高,学习目标比较明确,专业兴趣浓厚。虽然文化课基础差些,但是在综合能力和素质与其他渠道考生不相上下,大部分考生思维活跃,在为人处世、实验实习环节的实操表现方面优于靠分数录取的统招生。
这些评价在学生就业环节上得到了验证。高职“自主生”一直保持较高的毕业率和就业率。有业内人士认为,随着电信、城轨、交通、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的“自主生”由企业人力资源部直接介入、定向培养,专业课结合实际的紧密度和活性明显增强,行业的变化直接引入课程,高职毕业生在未来将受到更多企业的欢迎。
高职自主招生启发了谁
短短5年,高职自主招生的生命力已在彰显,社会认可度有了巨大的进步。与一类大学自主招生的热闹相比,北京高职自主招生是静悄悄地进行的。但这5年实践,对教育的启发却弥足珍贵,尤其是对高考改革的启发。
理论和经验都已证明,大规模统一考试只适合考查学生共性的认知特点。相比之下,高职的自主招生正在向真正意义上的选拔录取各类人才的招生形式前进。
当然,任何改革创新都不会一步到位,高职自主招生过程中的矛盾和困惑也是有的:比如,入学时对高职“自主生”的基础课成绩要求不高,这一点与统招标准不同,但在毕业的“出口”上与统招的要求又是一样的,学生同样因为英语考级之类通不过而难以顺利毕业和就业。还有专家指出,目前自主招生难以吸引更多更优秀的人来报考高职,原因多在于毕业生在地位收入上还比不上综合性大学的毕业生。而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高职毕业生与一般本科毕业生在收入上已经没有什么差别。另外,随着本科录取率越来越高,高职自主招生的报考率有可能会降低。自主招生录取标准是否科学严密等问题也需关注。
有教育专家强调,高考改革需要耐心和宽容度,不要一提“自主”,就是主观性强。特殊的人才和行业一定要有适宜的选拔方法。或许可以这样描述和期待:未来高考会出现统考和自主招生相互靠拢的美好景象:
一方面,一类本科大学的自主招生向下走,把只能考上二类、三类学校、但具有突出特点的考生纳入视线;另一方面,高职自主招生向上走,进入到目前的三本、二本的考生中, 吸引基础更好更全面的优秀学生报考高职,从而逐步形成中长期规划中所说的“多元评价、多渠道入学”的选拔局面,最终实现综合性大学与高等职业教育分类培养、并行发展。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前景,我们希望,未来越来越多的考生能真正从爱好和特长出发选择学习,学成后人尽其才。(本报记者 夏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