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艺理论的发展,既不可能仅仅是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也不可能仅仅是西方现当代文艺理论的全面引进,而是在科学地解决中国当代文艺发展面临的矛盾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也就是说,推进当代文艺理论的发展,是不能以引进代替创造的。在这个基础上,文艺理论界有必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推进当代文艺理论的发展。
在推动文艺理论批评健康发展的过程中,推进当代文艺理论的发展
推动中国当代文艺理论批评的科学发展,就是要深入而健康地开展文艺理论争鸣。这种争鸣,有利于发现真理和提高认识,有利于文艺理论家提高理论思维能力,还能促成对立的双方在更高的层次上,超越彼此的局限,形成新的共识,达到新的团结。而这既取决于良好的社会环境,没有外在的粗暴干预,也取决于文艺理论家接受批评的宽广胸怀。
当前,有些文艺理论家拒绝批评的声音,不是或者至少不完全是对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简单化的、幼稚而粗暴的文艺理论批评心有余悸,恐怕主要还是过于计较个人的得失。分析这种现象,其一,是反映了有些文艺理论家固步自封,缺乏应有的自省精神,不能主动地优化自身的精神结构。“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人的精神世界也是一样,因此,进步的文艺理论家总是将自我净化作为一种贯穿理论生命始终的自觉行动。在这个过程中,合理的文艺理论批评无疑可以发挥促进作用。其二,是反映了有些文艺理论家缺乏必要的自信,不能与外部世界进行广泛的交流,接受正常的批评。其实,一种文艺理论如果经不起批评,那么,这种文艺理论是值得怀疑的,甚至可以说是无用的。事实上,不少文艺理论都是碰撞争鸣中日益完善起来的。
因此,只有那些缺乏自信的文艺理论家,才拒绝接受批评的声音。某些文艺理论家在文艺理论思考上浅尝辄止,缺乏深入探究的兴趣;在文艺理论争鸣中回避正面交锋,不能推动文艺理论的深入发展;在争鸣中不是以追求真理为目的,而是哗众取宠,获取“知名度”;不能正确地对待批评并吸收论辩对方合理的东西,不是认真辨别文艺理论批评的对与错,而是揣度对方的动机,进行不适当的反击。
不少文艺理论发展的机会,就在这种不健康的、没有充分展开的文艺理论争鸣中丧失。这极大地阻碍了中国当代文艺理论的科学发展。
在推动文艺批评科学发展的过程中,推进当代文艺理论的发展
文艺理论家周扬说过:“如果文艺理论是正确的,可以推动文艺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如果是错误的,便会引导文艺向错误的方面发展。当然,一个时代的文艺发展趋向,有它深刻的社会原因,不单是文艺理论所能决定的;可是文艺理论对于文艺运动的发展,会起一定的影响,却是不可否认的。”遗憾的是,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对于文艺创作的影响却日渐式微。
这是因为,当代一些文艺理论家,或多或少存在脱离实践的毛病。有些人很少深入研究文艺作品,既不能准确地分析其成功与失误,也不能有效地总结文艺创作的经验教训和寻找出创作规律。有些人不关心文艺创作,甚至对文艺作品没有热情。这是可怕而反常的,期待他们的研究能推动中国当代文艺的发展,无疑于缘木求鱼。只有克服这种理论脱离实践的弊病,才能积极引导和推动中国当代文艺批评的科学发展。
应当引起特别注意的,是文艺批评中放弃价值判断的倾向。文艺批评家对一些文艺作品的认识,难免出现一些分歧。这种分歧既可能是对文艺作品的审美认识的不同,也可能是价值观的分歧。对于后者,尤其需要文艺理论发挥正确的判断和引领作用。但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在这个方面做得不足,不少比较活跃的文艺批评家却在这种文艺批评中,放弃了不该放弃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坚守、价值引领。他们为不同的甚至是对立的思想倾向和价值取向的文艺作品捧场,而且这些捧场大多流于空话套话大话。这种放弃价值判断的做法,造成的结果就是有些文艺批评在当代文艺的多样化发展中无所适从,不但缺位,而且缺信。
中国当代文艺理论要想得到健康的发展,就必须树立和坚守正确的价值尺度。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中国当代文艺发展的历史趋势,把握发展的正确方向,引领中国当代文艺的健康发展。
在全面客观公正地总结文艺理论发展史的基础上,推进中国当代文艺理论的发展
中国当代文艺理论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当代文艺理论史在总结这种发展时,既不能认为各种文艺理论都是合理的,也不能认为它们是相互否定的,而是应科学地把握中国当代文艺理论的发展规律。
举例说,当代文艺理论界曾经提倡文艺的批判精神,但有些文艺理论在探讨这一点时,不但脱离了批评对象,而且脱离了现实生活。有人认为,中国当代文学应该具有秘鲁作家略萨所提出的文学抱负,对作家来说,“重要的是对现实生活的拒绝和批评应该坚决、彻底和深入,永远保持这样的行动热情——如同堂·吉诃德那样挺起长矛冲向风车,即用敏锐和短暂的虚构天地通过幻想的方式来代替这个经过生活体验的具体和客观的世界。”
这种对现实生活的坚决、彻底和深入的拒绝和批判,在否定现实生活中的邪恶势力的同时,也拒绝了现实生活中的正义力量。也就是说,这种文学的拒绝和批判,从根本上脱离了现实生活中的批判力量。而真正的文艺批判精神,是文艺家的主观批判和历史的客观批判的有机结合,是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的有机统一,是扬弃,而不是彻底的否定。文艺家的批判必须和现实生活自身的批判是统一的。只有把握、梳理和总结中国当代文艺理论的这种发展进程,才能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各种不同的文艺理论的地位和贡献。
同时,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史既要看到各种文艺理论满足现实需要的程度,也要看到它们在文艺理论发展史中的环节作用,并将这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的文艺理论史,才能对在历史上产生了不同影响的各种文艺理论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