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只要用心就能做好。这是记者在近日教育部召开的2010-2011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经验交流会上的感受。
共有50所高校名列这一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名单,这其中既有部属高校,也有省属本科高校和高职高专院校,既有农林、师范、理工、财经、政法等行业类高校,也有民族学校和民办学校的代表。数据显示,自2009年9月启动以来100所就业高校典型已在全国呈扩展之势,相应的,由此获益的高校毕业生越来越多。
大连海事大学、中山大学、江西理工大学和安徽工贸职技学院在经验交流会上作了典型发言。
江西理工大学地处经济欠发达且远离省会的赣州,2006年,该校首创了“教与学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学校与企业紧密结合+全面素质教育”的“3+1”创新教育模式,走出了一条大众化教育改革新路。他们培养的学生到了工作单位,马上就能上手工作,从而实现了“零适应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3+1”教育模式已被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批准为2009年度全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并在国内4所高校得到推广。
在大连海事大学,有句话经常被反复强调:“要努力成为对学生最好的大学,学生就业工作一定要摆在首位。”经过多年实践,他们凝练出了“智商、情商、技商、体商”的“四商”培养新模式,坚持就业与人才培养联动,一方面严抓人才培养质量,一方面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建立就业反馈信息“倒推”机制,科学制定招生和人才培养方案,形成招生、就业良性循环的培养链,使学生“招得进、走得出、干得好”。
对于中山大学这样一所毕业生本身就具有一定竞争力的高校来说,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性、主动性、开拓性,不断提高他们的就业创业能力是他们在就业工作的一个重点。为此,一方面,他们形成了课程、实践教学、创业社团、创业大赛、创业导师、学生创业基金等多位一体的创业教育服务体系,另一方面,他们专门成立了创业学院,推动创业教育专业化,该学院每年在全校所有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中择优遴选学生加入“创业黄埔班”。
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1988年时还是一所乡镇职业学校,1993年晋升普通中专,2001年升格为高职。这所历史不长的高职院校,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8%左右,依赖的就是一直在培养学生方面所坚持的“专业有特长,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提高有基础,发展有空间”。学校围绕与荷兰政府援亚项目EVD(培养高职生创新创业能力项目),实现了实践教育基地的现代化,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和毕业生就业的国际化。他们对专业教师提出“三师化”,一是教师,能教好一门专业课,二是实验师,能指导学生进行专业课实验,三是工程师,能带领学生进行生产实践。
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在总结发言时认为,对于如何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高校在4个方面仍大有可为:一是建体系,要加快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及推进计划的组织实施;二是强导向,要强化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改革的意识,在高校各项工作中充分考虑就业因素;三是抓关键,要抓住就业工作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层层落实;四是上水平,要在就业指导服务、创业工作、基层就业和加强就业趋势规律研究等方面提升工作水平。
(本报记者 王庆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