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新春伊始,我国世界史学界迎来一个重要时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了新的学科目录——《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世界史成为一级学科。前不久,34所高等院校的近50位世界史学者齐聚津门,共议世界史发展大事。
为什么一个学科目录的调整能引起学界如此震动?我国世界史学科走过了一条怎样的发展道路?中国需要什么样的?
承担“智库”的角色
岁末年初,北非阿拉伯国家突尼斯、埃及、利比亚等国相继发生动荡,令世界为之关切。如何认识这些事件的来龙去脉?为什么号称“和平绿洲”的稳定之国一夜之间会动荡不安?坊间评论多停留在经济衰退、改革滞后、社会矛盾积聚等问题的表层,而对其陷入混乱和分裂的深刻根源以及它们各自有着怎样的历史传统和文化渊源却探究不深,甚至少有涉及,以致于人们很难认清原委,引以为戒。这实际上表明我们对这些国家乃至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历史研究需要深化。
当今时代,国际风云变幻莫测。放眼全球,从苏东剧变到金融危机,从“9·11”事件到利比亚战争,人们太需要了解世界的昨天,以便准确地把握今天,更科学地预见明天。世界史研究不仅以世界整体的视野综合考察各国各地区历史发展的线索和规律,也担负着研究各国各地区国情和现状的任务。没有一个深厚而扎实的世界史研究作为基础,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军事的研究也不可能内涵深刻和视野广阔。中国驻澳大利亚使馆领事部一等秘书罗志民对此颇有体会,他告诉记者,“作为一名外交官,了解驻在国历史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工作。但是我发现,当需要学习这方面知识时,国内的相关研究成果、文献都相当匮乏,有时只能借助外国的资料,然而这些资料大都站在国际政治旧秩序的立场上,使我们对该国历史不易正确把握。”
当今时代也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中国和世界各国交流频繁,各种对外经贸合作同样需要世界历史知识。比如中国企业在外国搞并购,如果不了解这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史、金融史,不了解现行法律法规的演化过程,就很难规避风险,赢得主动。因此,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快速发展的大国,加强世界史研究已成为紧迫的任务。这不仅有利于与世界交往,促进经济进步;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文化素养的提升。这是贯彻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一个战略措施,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必要条件。
从学科发展的角度讲,世界史是历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史学科成为一级学科,对于促进中国历史学的发展,形成更合理的历史学知识体系,具有学理的意义。能否建立一套中国特色的世界史话语体系,也是中国史学真正走向世界,在国际学术界占有一席之地,为提升中国的软实力作出积极贡献的关键。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不仅要学习中国历史,还要学习世界历史;不仅要有深远的历史眼光,而且要有宽广的世界眼光。要认真研究和借鉴其他国家历史发展提供的经验教训,站在世界文明发展的历史高度,进一步认清当今世界风云变幻的规律性趋势,进一步认清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大势,更好地掌握加快我国发展的主动权。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武寅研究员就此指出,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的世界历史研究机构,包括社会科学院的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世界史学科,在中国的长期发展战略中,都应该同时兼顾起“智库”的角色。
“小”学科欣逢大机遇
遗憾的是,至少到目前为止,世界史在中国只是一个小学科。小到什么程度?先看一组数据:据统计,我国高校历史院(系)中,从事世界历史教学科研工作的教师平均占全体专职教师的四分之一左右。许多地方院校甚至只能维持教学,没有能力搞研究。从研究的国别、地区领域来说,全国有限的研究力量主要集中在欧洲、美国和日本,研究中东、中亚和拉美的少之又少;专门研究意大利、加拿大的人员也非常稀缺;即使是研究的比较多的大国,如美、英、德、法、俄等,其历史与文化也有不少空白需要填补。印度、越南是我们的邻居,但全国研究印度史和越南史的学者屈指可数。非洲与中国关系紧密,而对非洲的研究却远远不能满足现实发展的需要。全国的世界史博导中,专门的法国史博导至2009年前仅有两三位。世界史学科的研究现状与我国目前的国家地位与发展实力之不相适应,由此可见一斑。
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局面?北京大学历史系钱乘旦教授分析说,一方面是因为世界史学科还比较年轻,积累不丰,基础不厚,而它的研究难度又相对较大、要求较高,想走到国际学术的前列还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而另一方面则是方方面面对它的重要性缺乏认识,给学科的发展造成障碍。
19世纪中叶以前,中国人对世界了解不多。我们以“天下”自居,没有“世界”的概念。因此,我国虽有悠久的历史学传统,世界史的研究却始自鸦片战争后。新中国成立后,世界史实现了两大突破:一是确立了独立身份,成为一门正式的“学科”;二是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具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特征。这两个突破都与苏联的影响有关。
改革开放后,世界史学科迅速成长起来,形成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培养体系,在20多所大学有博士或博士后培养点。学科对外交流不断扩大,日渐深入地融入国际学术界。在一些院校一度达到近乎与中国史平分秋色的地步。正如首都博物馆馆长、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郭小凌所言,改革开放头18年是我国世界史学科的重大发展时期,这种进步的幅度本应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外开放的深化、现代化程度的提高而进一步扩大。因为按照常理,越开放越需要了解和认识我们面对的开放对象,越应向国际一般的学科配置靠拢。
但1997年学科目录调整,世界史由三个二级学科缩并为一个。编制大幅度缩减后,教学和研究工作受到了极大限制,后备人才培养力量不足,学科发展呈现严重萎缩和明显下滑趋势。就连全国世界史研究实力甚强的北京大学历史系也未能免受波及,在俄罗斯、东欧、拉美、非洲史等领域都出现了断档,教学和研究难以为继。
相比之下,国外的相关机构和大学历史系都把世界史的研究和教学摆在相当重要的位置。美国在“二战”之前就十分注重欧洲史研究,其研究力量随着“二战”后美国战略地位的提升而提升。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美国又开始注重区域史研究,专门研究欧洲以外的地区,如非洲、东亚、中东、南亚、印度、中国等。美国大学中从事历史教学与研究的人员,三分之一左右研究本国史,其余都从事世界史。 俄罗斯的情况也基本如此,有一大半教师是在从事世界史研究。著名的彼得堡大学历史系现有15个教研室,真正从事俄罗斯本国历史研究的约占教研室总数的23%;从事世界史研究的约占38%;从事专门研究的约占40%。
仅有一本专业杂志是远远不够的
不言而喻,2011年的学科目录调整,对于我国世界史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一个重大的机遇。能否抓住机遇,切实有效地改变学科建设存在的差距?世界史研究如何更好地为我国的内政外交决策提供相应的学术和思想资源?在刚刚召开的“全国世界史学科建设座谈会”上,这些问题成为学者们讨论的焦点。
中国历史学从来就有“以史为鉴”的优秀传统,在这一点上,世界史学科表现得更为明显。钱乘旦曾多次呼吁,要重视历史学在整个人文社会科学中的支撑作用,否则,其他文科研究工作就会有一种知识上的缺陷。这次世界史成为一级学科,他希望世界史学者齐心协力,通过艰苦的努力克服弱点,弥补不足,为当代中国的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历史解释和借鉴。
首都师范大学校长刘新成教授特别从学科建设和现实需要的角度提出,要认真思考如何妥善处理基础研究与决策研究关系的问题。目前这种关系处理得并不好,两种研究相互脱节,造成各自研究水平都受到严重制约。世界史领域的教师和研究人员大多具有较好的外语水平和国际知识储备,他建议,以这支队伍为基础,与外国语言文学、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合作,针对不同国家或区域建立研究中心, 将对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这也是我国世界史研究者应尽的责任。
大厦须异材,廊庙非庸器。目前制约学科发展的瓶颈在于师资力量建设和人才培养。在未来的学术研究和国际事务中,也都非常需要世界史人才。而世界史人才的培养需要更大的投入,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院长陈志强教授说,强化多种外国语言的基础性学习是其中最重要的方面。郭小凌说,埃及学家需要掌握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和科普特语,亚述学家需要掌握西亚的楔形文字,因此世界史人才培养的周期和难度都大大超过中国史,需要长时间的、艰苦的训练和潜心钻研的过程。中国世界古代及中世纪史研究会理事长、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侯建新教授就此提出思路说:增加世界史教师和研究人员的编制,总体先恢复到上世纪80年代的规模(上世纪80年代我国高校世界史学科师资占历史学师资总量的40%以上,而今天只占20%余),然后逐渐接近中国史队伍的规模;具备条件的历史教学和科研单位应大力推进学位点特别是博士学位点建设;处理好与中国史的关系,“分科不分家”,制定好相应的必修课,保证学生的专业性和中外历史基本理论、知识结构。
学者们也表示,在看到世界史学科发展机遇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到困难,知不足而进取。武汉大学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向荣教授谈及当前在外语、史学理论、方法和技能方面存在的问题时充满急迫之情:首先是语种单一(目前主要是英语)限制了研究范围,亟待拓宽语种。其次是现在发表的不少世界史论文都没有学术史的梳理,这是缺少专门训练的表现,在这方面要多学习国外学者的文章。再次需要加强运用原始资料的训练。中国的世界史研究起步较晚,一下子要达到完全从原始资料做起不太现实,但一定要有这方面的意识。他说在英国,本科生的毕业论文都要求从原始资料做起,能否产出高水平的成果并不重要,关键是要让他们有一种学术经历。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李剑鸣指出了在研究水平方面存在的欠缺,他说在一些领域我们能够追踪国外学术研究的前沿了,但是创造性的学术成果很少。还有发表园地的问题,仅有《世界历史》一本专业杂志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许多专门的学术刊物。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刘北成教授也表明了自己的忧虑,他说,世界史研究对于“语境”的了解和把握是决定研究深度的关键。如果没有长时间在专业语境中的浸染,很难提高研究水平。目前从总体上看,我国的世界史学者因种种条件所累,能够沉浸在专业语境的时间很有限。他希望要创造条件,让学者们能够把更多的时间用于学术。
著名的世界史学家、北京大学资深教授马克垚先生寄语世界史同仁说,既要有雄心壮志,又要稳扎稳打。应该根据各学校不同的条件,埋头苦干,逐步推进;要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更要有长期奋斗的坚定决心。只要大家共同努力,一定能开创世界史学科美好的明天! (本报记者 薄洁萍)(CFP/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