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5月12日 星期四

    辽宁

    引导师范生下农村“执教鞭”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05月12日 05版)

        本报沈阳5月11日电(记者毕玉才 特约记者刘勇)音乐课没“细胞”,放录音机;体育课没有老师,学生自己跑步;英语课找不准“调儿”,放磁带……地处辽宁最西北、与内蒙古一河之隔的昌图县七家子乡二河村小学,连续10多年没进年轻老师,学生成绩总是上不去。近几年来,学校陆续来了四位年轻老师,不仅教学成绩大幅度提高,校园气氛也活跃多了。

        铁岭市教育局局长高景铎说:“大学生的到来,不仅改变了农村学校的师资结构,缓解了师资短缺的状况,也确保了学生受到全面的教育,初尝教育公平的成果。”

        “2004年辽宁省取消师范生指令分配以来,许多农村学校多年没进过一名大学生。教师队伍老化,新鲜血液无法补充。”高景铎告诉记者,大学生就业无门和农村师资匮乏的矛盾一直困扰辽宁教育界。

        2007年,辽宁省教育厅启动实施了“县以下农村中小学一校一名师范类本科生计划”,通过政府购买岗位、待编安置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引导师范本科毕业生到县以下农村中小学任教;2009年,该省将此“计划”与国家“特岗计划”合并实施,至2010年,全省共有7654名师范类毕业生被纳入“农村从教计划”,在农村中小学校第一线担当重任。

        50岁的侯宇新告诉记者:“以前我是新宾县木奇镇上堡小学的英语老师,由于自己是高中毕业生,在抚顺师专培训半年就上岗了,所以,英语说得像汉语,还带一股苞米茬子味,教育质量就可想而知了。”24岁的抚顺师专英语专业毕业生曹静来到学校后,借助多媒体等教学工具,领着孩子们边玩边学,把英语课上得生动有趣,学生们的成绩一路提升。县教育局副局长衣林东感慨地说,大学生们带来的现代教学理念和最新教学方式,“引爆”了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

        辽宁省大学生就业指导局刘铸主任说,“农村从教计划”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该计划在制定之初就着眼于解决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以及高校师范生“下不去、留不住”的问题。“农村从教计划”得以顺利实施,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得益于财政部门的大力支持。

        为吸引毕业生到农村安心从教,辽宁省政府加大财政投入,为纳入“农村从教计划”的师范类毕业生提供众多优惠政策:接收学校没有编制的,待编安置;有编制的,优先在教师编制内安置;纳入计划毕业生在校期间申领国家助学贷款并且服务期满两年以上的,由政府代还贷款本金和利息;无助学贷款债务的,工作满4年,其大学学费由政府一次性返还;毕业生的工资、“三险一金”与当地教师相同。同时,对于纳入“计划”的毕业生取消见习期、提前定职定级;根据自愿原则,毕业生的户籍、档案关系可保留在工作地市、县教育局,免收户口、档案托管服务费。党、团等组织关系统一转到工作单位。

        辽宁省教育厅有关负责同志告诉记者:截至2010年底,辽宁省基本实现了每个乡镇建一所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改善,这使师范类毕业生看到了到农村任教的职业前景。而农村教师工资得到财力和制度的双保障后,也大大减少了毕业生的后顾之忧。家住抚顺市里的刘海滨,渤海大学毕业后自愿到新宾县南杂木九年一贯制学校任教,他说:“坐车上班一个多小时,不算远。最重要的是这里给我搭建了良好的成长平台。”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