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享有“水晶之都”美誉的江苏省东海县,水晶制品企业林立,竞争激烈,然而一家经营水晶小饰品生意仅3年左右的小公司,依靠别出心裁的创新和设计拿到了245项国家专利。这一奇迹的创造者叫李珍——一个普通的农家女。
她靠什么创造了这样的奇迹?
“培育和做大东海水晶品牌一直是我的梦想”
1992年,20岁的李珍从中技毕业后开始自己创业,在服装和家纺两个行业做得红红火火的时候,她将目标转向了从未接触过的水晶行业。谈及这一转变,李珍表示,这源于她一直以来的“水晶梦”,一个把东海水晶做大做强的梦。“虽然这里水晶企业数量多,但规模小,缺乏影响力。作为土生土长的东海人,我想立足本地资源,培育和做大本土品牌。”
为了实现这一梦想,李珍成立了水晶饰品加工厂,由于缺乏经验,一开始就摔了不小的跟头。2008年2月的全国针织品展销会上,李珍展出了自己精心设计的珠宝和水晶家纺。然而,展台竟少人问津,“花了我几乎所有的积蓄,可获得的利润却几乎为零。”这位“执著”的农家女没被打垮,她得出一个教训:必须先要考虑大众的需求,漂亮实用、价格适中的水晶饰品更符合市场和老百姓的生活。
道路清晰了,如何走下去却是更难的事情。李珍花大量时间学习,白天跑市场做调查,晚上抱着艺术设计的书钻研到深夜。为了提高管理水平,她还到多家公司“充电”,甚至自费到清华、北大等知名高校拜师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2009年下半年,李珍亲手设计的女红和水晶结合的香包、挂件等产品,一下子打开了市场。曾经的水晶饰品加工厂,如今发展成为晶狐水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在全国开了几十家加盟店,公司统一品牌,统一配货。
“‘水晶梦’成真很不容易。”一路走来,李珍感慨颇深。涉足水晶行业,她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我一点都不后悔当初的决定,只是希望有一天外界都知道东海水晶,喜欢东海水晶。”
“创新其实并不难,关键看你愿不愿意去做”
在李珍的办公室,记者看见正对着门的墙上挂着一个牌匾,“天道酬勤”四个大字苍劲有力。
在东海众多的水晶公司中,李珍的规模并不算大,但是她十分重视创新和产权保护。“创新能够增加产品特色,改变行业的同质化,虽然我走的路是艰难的,但却是有前景的。”李珍内心因创新而生的自豪感溢于言表。
记者了解到,到目前为止她已经拿到了245项国家专利,其中实用型专利14个。仅今年一年,李珍就有40多个水晶产品获得国家专利,还有40多个产品在等待国家专利审批。这几年,她花在专利申请和维护方面的费用就近20万元。
经常有人问她,怎么会有这么多新鲜的点子。李珍的回答简单而实在,“创新其实并不难,很多时候其实只要上一点心,关键看你愿不愿意去做。”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设计一款市场畅销的产品需要相当的文化功底和设计能力,而只有初中文化水平、一年服装设计经验的李珍用勤奋好学弥补了自己的不足。
为了提高业务水平,李珍总是学而不厌。在她办公室,涉及管理、设计等专业的书籍摆满了书柜。她的丈夫朱国庆告诉记者,李珍回家很少看电视,一有时间就在恶补知识。
李珍对设计爱到快要“着魔”的地步。朱国庆说,每件水晶工艺品的设计都倾注了她的心血。“我有时候甚至觉得她有点强迫症。一旦有了思路她一定要出成果,有时候为了一件产品整夜不睡。”在李珍的包里,随时都装着笔和本子,灵感来了就立即记下来。
“生活是我的灵感之源。”李珍表示,生活中的任何一样东西,小到花鸟虫鱼,大到名山大川,都是她设计的素材来源。“我把创新当成我的责任,当成活着的价值。”
“看到别人走出困境,我自己更快乐”
在与李珍的员工交谈时,他们对李珍的评价让记者颇为意外。员工小矫没有说别的,只给出“善良”二字,“我最敬佩李总的并不是她的勤奋,而是她的善良。”她告诉记者,几年前李珍就一直资助两个孤儿,一个读小学,一个读初中。李珍经常给他们买衣服,送吃的,逢年过节还把两个孩子接到家里。
“尽自己的能力帮助别人,看到别人走出困境,我自己更快乐。”
成功后的李珍并没有失去农家女的本色。公司的四五十个员工,绝大多数都是当地农民,李珍给他们提供了不错的待遇。“在家门口上班,干的活不重,还能拿到这么高的工资,挺好的。”一提起自己的工作,乡亲们对李珍赞不绝口。
从2007年开始跟随李珍的员工高媛告诉记者,一年前丈夫因为事故受了重伤,李珍得知后,立马派人带着慰问金和礼品前去看望。
“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是我们的责任。只要大家都以真心关爱别人,我们这个社会才会更加美好。”李珍的言谈中透露着感恩。(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周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