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5月09日 星期一

    “群众演员”成了“男女一号”

    ——辽宁文化建设让群众成为主体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05月09日 01版)

        如潮一样的掌声汹涌而起,激动的泪水伴着欢快的乐曲恣意流淌。

        吴远香,这位58岁的沈阳市民,5年前还是一位连五线谱都不认识、足不出户的癌症病人;5年后,吴远香在专业艺术教师的免费辅导下,精神抖擞地出现在沈阳师范大学星河剧场的舞台中央。

        一曲扬琴独奏《欢乐的新疆》,不仅让台下的300多名观众如痴如狂,也让辽宁的文化工作管理部门深切地感到,他们将文化工作重心转向群众文化,“让群众唱主角”的决策,虽然艰难,但非常正确。

        从专业艺术唱主角,到让群众成为文化主体,这是辽宁文化建设科学发展的生动表达,也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文化领域的真实体现。  

        文化,不再是百姓的“年夜饺子”,而是“一日三餐”

        “群众满不满意、欢不欢迎,是一切文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检验文化建设成果的唯一标准。”

        ——辽宁省委书记、人大主任王珉 

        辽宁群众文化的燎原星火源于“红诗沈河”。省委领导在调研时,发现沈阳市沈河区开展一年多的红诗活动既有特色又有成效,准备在全省推广。 

        争议之声不断从各级文化管理部门传来。在娱乐之风日盛的今天,诗歌还有市场吗?能普及吗?即便是负责制定实施方案的省级党委部门,对此也十分纠结。

        做决策,不能拍脑门、拍胸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没有人喜欢,能不能普及,别问领导,问群众。辽宁省委宣传部在沈河区召开现场会,省直文化管理部门和全省14个市分管宣传部长全部到场,带着疑问,分两组深入最基层的社区、学校、企业、机关。

        亲眼看到的画面,最具震撼力;普通居民的心声,最有说服力。这些常年工作在文化管理部门的领导和同志们,都被群众强烈的参与意识和旺盛的创作欲望震撼了:上到耄耋老人,下至总角幼童,他们不仅喜欢诗歌,愿意朗诵,而且勤于创作。他们的创造不是单调的赛诗会,而是读写诵唱的综合展示。不用座谈和讨论,现场会解开了“为什么做”“怎么做”“怎么做好”等一系列疑问。

        大家意识到:群众的文化追求已不再是单纯等待专业文艺家赐予精品大作而被动欣赏,他们要自主创造、张扬自我,以文化民主的姿态表达文化主张。切实尊重和维护人民群众在文化中的主体地位,把文化工作的重心和着力点转到群众文化上来,已成当务之急。

        2010年8月,省委常委会上专题研究群众文化建设,讨论通过了《关于加强群众文化建设汇报提纲》,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切实把文化工作的着力点放到发展群众文化上来;省政府首次将群众文化建设指标纳入到省政府对各市政府绩效考评指标,予以制度上的保证,并纳入全省“十二五”规划和政府工作报告;2011年开始,新设辽宁省群众文化艺术节,每两年举办一届……

        从“红诗沈河”到“红诗辽宁”,从“红诗辽宁”到辽宁群众文化节,体现的是“自下而上”、再“自上而下”的科学决策规律,是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体贴和关照。

        2009年,“振兴之歌”群众性歌咏活动,有将近3000名群众演员走上辽宁大剧院的舞台,光运送演员的大客车就租用了几十辆,演员人数超过了观众人数。

        2010年,辽宁省第八届艺术节,历时近一个月,群众文化专场演出活动占17天; 9万名群众文化骨干参与演出,200万人次到场欣赏。

        到2010年底,全省组织创作咏诵活动1400多场,原创诗歌作品5000多首,原有和新建朗诵队伍3900多支,出版印制诗集150种,成立基地诗社6200多个。

        文化,不再是群众每年一顿的“年夜饺子”,而是须臾不可或缺的“一日三餐”。   

        “群众文化的‘水’不涨,文化建设的‘船’就不会高”

        “看看在风里雨里、冰天雪地打太极扭秧歌唱歌曲的,有没有自己的父母和兄弟姐妹?难道我们就忍心将大把大把的文化经费投放到商业演出上?”

        ——辽宁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张江

        两年多以前,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张江刚到辽宁的时候,因为改变了以往“重专业轻群文”的工作思路和打法,被称为“群众文化部长”。这个称呼,可能包含着不解,也包含着调侃。

        对此,他的看法是,只要群众满意,这个称呼挺好。

        然而两年以后,大家都开始主动称自己为“群众文化干部”。真正感到为群众做事,思路正确,使命光荣。大多数文化工作者,不仅自己转变了观念,并且成为此观念的践行者和传播者。

        转变,从理解专业艺术与群众文化的关系开始。

        北方联合影视集团董事长林建宇曾在辽宁文化管理部门多年,工作重点就是专业艺术创作生产。“这么多年都是围着评奖转,什么题材能评奖就立什么项,一部作品有时候花好几百万,能评上的还是少数。”他痛陈专业艺术正逐渐走入围着专家评奖转的误区,越来越成为少数人的艺术。

        其实,为专业艺术服务,还是为群众文化服务,并不矛盾,二者本就是源和流的关系。辽宁是文化大省,说这话,大家理直气壮:5台剧目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央视舞蹈大赛夺“四连冠”。但辽宁是文化强省,这句口号,至今没人敢喊。因为,一个真正的文化强省,不仅要有响当当的硬件、传世的力作、辈出的大师,还要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以及由此而形成强劲的文化产业。著名学者、辽宁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彭定安说:“群众文化的‘水’不涨,文化建设的‘船’就不会高。”

        转变,在理论思考和评论文章中体现。《文艺精品:为人民而生》、《群众文化:为人民而坚守》、“三论群众文化”等署名“廖文”的一系列文章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连续发表。

        转变,在工作思路和政策中一一显现。群众文化作为一项单独的重要工作,开始列入宣传部门工作要点,并且摆在文化工作最重要的位置。

        转变,从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方向和资金流向上得以体现。以往,群众文化是“自发、自愿、自创、自演、自费、自娱自乐”。现在,越来越不需要百姓自费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最大限度地整合起社会资源提供文化服务,最大限度地发挥出群众的文化主体创造力,最大限度地使文化投入和文化设施发挥实效”,已成为辽宁各级宣传部门对自己的角色定位的共识。

        全省65个博物馆、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部免费开放,共接待观众506万人次;“红诗辽宁”群众性诗歌征集、咏诵活动吸引了全省上百万群众参加,“百馆千站”培训工程共培训文化馆(站)长及社区文化管理员1700余名;全省14个市所属11700多个建制村,村村都有了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已建成点播服务点6万多个,推广机顶盒点播用户209万户,覆盖省内所有行政村和自然村;全省农村平均12个行政村就有一台数字电影放映设备,农民不出村就能看大片;从今年起,三年内,辽宁省委省政府拟投入50亿元,建设省图书馆、博物馆、群众艺术馆、科技馆等一批重点群众文化设施。

        省文化厅社会文化处处长康尔平动情地说:“以往基层老百姓搞文化活动,有几百块钱就乐得不得了,现在省里一次就奖励几千甚至几万块。2009年举办农民艺术节,省里一次就拿出135万元!”  

        “人民群众不仅是文化的享有主体,也是创造主体,表现主体”

        “过去政府热衷于请明星、捧大腕,现在注重群众文化建设,重锤敲在了响鼓上。”

    ——朝阳市北四家子乡雹神庙村农民李春军

        赵明环老人今年60岁,家就住在沈阳音乐学院南校区附近。天天路过校园,听到里面悠扬的歌声和朗朗的琴声,尽管羡慕得不得了,但从来都没有机会跨进校园一步。

        去年4月份开始,沈阳音乐学院、沈阳师范大学、沈阳大学、鲁迅美术学院、东北大学、辽宁大学等高校的艺术培训和活动场所,陆续向社会开放,仅沈阳音乐学院南校区就向群众开放816间琴房、2间画室、6间形体教室、23间多媒体教室,每个周末到学校参加免费培训的市民达数千人。赵明环终于有机会走进校园,激动得彻夜难眠,写了一首诗:走进艺术的殿堂/放飞儿时的梦想/容光焕发的脸上/写满对艺术的渴望……在艺术传媒系老师的悉心指导下,赵明环参加了全国校园才艺大赛,并捧回了成年组朗诵银奖。

        沈阳大学音乐学院大三学生崔昊,在校学习的专业是声乐演唱。去年6月9日,按照学校的安排,到沈阳市大东区公务员社区免费辅导声乐,“一进教室,我简直惊呆了。”崔昊说,“我原本以为有个十个八个人就不错了,谁知道一下子挤进来40多人。”

        “人民群众不仅是文化的享有主体,也是创造主体,表现主体。”崔昊深有感触地说,蕴藏在群众中的那种学习愿望和创作潜能让人惊讶。

        “亲青山/吻藤秧/群羊热恋绿山岗/依我身/扯我裳/亲昵舔我手巴掌/啪,啪,啪/老羊倌怡然扬神鞭/甩去贫困/赶来小康。”有谁会想到,这首淳朴、清新的小诗《晨牧》,竟出自开原市地地道道的农民幺春明之手。去年9月29日,当这首群众原创的诗歌在辽宁省庆祝新中国成立61周年大型歌咏晚会上咏诵时,辽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珉等七位省委常委都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

        “对于人民群众的文化热情,党的宣传部门的责任就是8个字:发现、扶持、引导、提高。”辽宁省委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江说。记者走遍辽宁各地,发现14个市的每个县区,甚至乡镇都有自己的群众文化品牌。鞍山“钢城之春”秧歌赛会、抚顺“读书节”、锦州“国际民间文化节”、“营口望儿山母亲节”、凌源市“皮影节”、长海县“渔民节”,一市多节,一县多品,甚至一乡一品。截至目前,辽宁共有国家级文化先进县及先进地区26个,省级文化先进县(区)17个;全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30个,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53个;文化先进乡镇(街道)365个,文化先进村(社区)579个。

        “过去政府热衷于请明星、捧大腕,现在注重群众文化建设,重锤敲在了响鼓上。”朝阳市北四家子乡雹神庙村农民李春军告诉记者,从1996年开始,他连续14年自己办春晚,农民创作、农民演、农民看,乡亲们乐不可支。有一年他们把春晚搬到乡里开,一下子来了五六千名观众。

        沈阳和平区太原街道有个五环社区京剧团,2005年成立以来,以中山公园累计演出已经超过1000场,不但上过中央电视台,还曾获邀到国外演出。

        文化是百姓的“精、气、神”。文化如水,润物无声。实践证明,哪里文化建设得好,百姓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哪里的人民整体素质就高,幸福感就强,社会和谐度就高,哪里的地区建设经济发展也相应的好。沈阳市沈河区山东堡社区党委书记段国会告诉记者,社区门前空地开辟为文化广场后,社区里唱歌跳舞的多了,喝酒赌博的少了;邻里和睦的多了、搬弄是非的少了;友爱互助的多了,打架斗殴的少了,社区一片欢乐和谐。(本报通讯员 李 姝 本报记者 毕玉才 本报特约记者 刘 勇)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