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央统一部署和要求下,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在各地稳步推进。其中,山东、上海、辽宁、重庆四地文化体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文化产业成为经济新增长极。这些依托地方优势的文化体制改革亮点纷呈,结出硕果累累。
山东:文化产业强省战略
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改革发展工作,目前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已达1230亿元,增速高于GDP5.8个百分点。
山东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成效显著。全省共有373家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有37家国有文艺院团、33家非时政类报刊社、12家新闻网站转企改制。
山东文化领域大部门体制和综合执法改革基本完成。全省17市均整合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组建了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全省广电网络整合基本完成,实现了全省“一张网”。
上海:以文化创意产业为领头军
上海以文化创意产业引领文化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已形成了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近10%的强大文化产业体系。
上海率先建立了由国家部委和上海市直接合作的“部市合作”机制。2010年上海数字出版产业总产值达到226亿元,增长22.16%。
目前,上海已在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数字出版等领域集聚了一批具有“走出去”能力的文化企业。即使在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下,上海文化产品国际贸易仍实现顺差45.5亿美元。
辽宁:跨区域整体协调推进
由分地区、分行业局部改革,向跨区域、跨领域整体协同推进是辽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一大特点。2009年,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辽宁设立了中部城市群文化体制综合改革试验区,在沈阳、鞍山、抚顺等中部8个城市,打破文化资源按行政区划和级别配置的传统体制,推进跨区域整体改革和资源整合。
截至目前,辽宁已完成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313家,其中21家经营性出版社和65家新华书店全部完成转企改制。
重庆: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28%
重庆市于2003年确定为全国首批文化体制改革综合性试点地区。重庆文化产业增加值以年均28%的速度增长,是同期GDP增速的两倍以上,绝对值从39.8亿元增至146.46亿元。
截至目前,重庆市已完成转企改制的经营性文化单位已达60家。
近两年重庆市推出的100多个文化产业项目吸引了840亿元投资;初步构建起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
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下属的白公馆、渣滓洞等红色旅游景区不断创新,从年平均接待量只有几十万人次,自有资金不足5万元,发展成为固定资产1.1亿元,年接待观众超500万人次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记者刘宝森、孙丽萍、许晓青、李克瑶、张琴、赵文君 据新华社北京4月2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