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4月30日 星期六

    我为祖国找石油

    ——记中海油天津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总地质师周心怀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04月30日 03版)

        周心怀一直牢记着20年前的一份约定——“高中毕业即将跨进大学校门时,一位同学和我相约:‘为了祖国的腾飞,我搞航天,你搞石油,你要为我们提供更多的石油支持啊!’”从那时起,他就把这一约定化作赤诚报国的远大志向,刻苦学习,努力研究,心中总想着一件事:用科学创新的方法为国家找到更多的油气资源。

        渤海辽东湾,在上世纪80年代的短暂辉煌后便归于沉寂。在我国海洋石油率先实行对外开放的初期,多家外国石油公司蜂拥而来都无功而返,留下“此地无油”的结论。2000年,周心怀担任辽东湾勘探项目经理。能在十多年“颗粒无收”的海域找到油吗?许多人替他捏了一把汗。

        挑战权威需要自信,在强烈责任心的驱使下,他一头扎进资料堆,运用理论知识,结合基础研究,找出了地质成藏的差异性及关键点,使辽东湾焕发靓丽的“第二春”。

        在周心怀和同伴的共同努力下,今天的辽东湾成为渤海油田最重要的油气储量增长点,先后发现了我国近海11个大型油气田,共获石油地质储量5.3亿立方米,占同期渤海油田勘探发现的87%,可形成产值2000多亿元人民币,直接为中海油建成“海上大庆”贡献产量516万立方米。

        周心怀说:“只有头脑中有油,才能找到油。”但从“头脑中有油”到真正找到油,需要找油者具有百折不挠的精神、不囿于成见的创新思维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还需要结合多年实践积累的经验进行大量细致的基础研究。从1996年踏进渤海油田开始,十多年来周心怀研究了每口探井的资料,从测井数据到岩心与壁心的观察,找出地质沉积、构造及成藏规律。

        2008年春节,秦皇岛35-2油田勘探到了关键时刻,周心怀和研究人员一直守在现场。提取的样本怎么会是水呢?他摊开资料图,对照海上现场传回的数据,仔细分析、苦苦思索,大胆作出决策建议:试油!

        要知道,海上试油成本高、风险大,试一次要花1000万元人民币。但不试油,也许会痛失一个“又肥又大的油田”。经过几天煎熬,试油结果出来了:日产189方,是一个高产油井!这口井的成功钻探使得秦皇岛35-2油田终于“浮出水面”,通过对这个油井的认识,就像找到一把钥匙,打开了一批油田群发现的大门——中海油在渤海陆续收获了2.3亿吨的高产油田群。

        近十年来,在周心怀一次次的发现中,渤海油田勘探成果一直位居全国33个油田公司前列:总共发现大中型油气田34个,可形成6个亿吨级优质油田群,获得石油地质储量近20亿立方米,产值有望达到6000亿元人民币。这批油田,不仅为中海油2010年达产5000万吨提供了800万吨产量,还将为渤海油田可持续发展提供1200万吨高峰产能。

        更让周心怀欣慰的是,渤海油田一支敢打敢拼的研究团队已经成长起来。“十一五”期间,渤海油田勘探队伍精简一半,却完成了过去5倍的勘探工作量,探井商业成功率达63%,远超同期国际一流石油公司的35%。“成绩得益于人才的快速成长。”周心怀在工作中提出年轻人“带压”成长模式等措施,使一批勘探专家脱颖而出。多人获省部级以上荣誉称号。徐长贵获2010年“中国青年地质科技金锤奖”、辽东湾勘探项目组被推荐为2011年中国五四青年奖章。(本报记者 陈建强)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