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部:
目前,在众多学校门口,尤其是乡镇中小学附近,吆喝声、叫卖声、煎炸声此起彼伏。无证经营的游商纷纷瞄准学生这一庞大消费群体,现场制作与推销自制的劣质食品:烟熏火燎的烧烤、沾满灰尘的糖葫芦、落着蚊蝇的蒸包、喝出头发的豆腐脑……比比皆是。日前,据山东电视台生活频道报道,在一些学校附近,血脖肉公然进了包子铺,成了学生的“美味佳肴”。
毫不夸张,校园周边无疑成为“黑”食品泛滥的重灾区。记者走访了十几处学校,每处周围都有众多无证违规经营的商贩,这里“三无”食品盛行,经营场所尘土飞扬,塑料袋遍地,污水横流,卫生状况堪忧。送孩子上学的学生家长刘西江说:“按规定,学校周边200米之内不得有商贩摊点,但事实却恰恰相反!众多学校附近不法商贩常年存在,长盛不衰,对此治理也是一阵风。商贩们擅长游击战术,流动性强,来去自如,对抗执法经验老到,往往今天刚取缔,明天又反复,大有‘野火烧不尽’之势。”
校园周边“黑”食品泛滥的“根”在哪里?记者就此在基层采访了一些教育部门的人士和学生家长,大家认为,问题的关键还是打击不力,监管不严,有关部门甚至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根本不去作为。执法部门若敢于动真格的,快刀斩乱麻,确实也能把这些不法商贩干净利落地赶走。同时,校方也有责任,特别是很多农村学校多数还没有食堂餐厅,根本无力承担学生的一日三餐。即便是少数有食堂餐厅的学校,往往也存在管理不善的通病,饭菜食之无味,价格也比校外的小吃摊点贵。在此种情形下,学生不到校外的小摊点上就餐又能去哪里呢?
如何才能杜绝校园周边的“黑”食品,让学生饮食达到卫生、安全?记者认为,地方政府应加大投入,尽快为所有学校建起校内食堂餐厅,还要善于管理经营,把学校食堂真正办好。同时,有关部门要积极作为,不要总是等到问题被曝光,才开始“迅即”介入,对那些小商小贩一定要严加监管,该办证的办证,该取缔的取缔,有条件的话最好能为其专门开辟合法经营的场所,那样也便于监管。
本报记者 邢兆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