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杭州4月12日电(通讯员王思 记者叶辉)浙江省委组织部长蔡奇一条为地质队员呼吁的微博前不久在网络上引起持续震动,部长微博掘出了一座精神富矿,激发出人们对这个群体生存状况的关心和对他们默默牺牲的意义的思考。
据悉,春节后,浙江省委组织部干部在浙江省第七地质大队蹲点时为地质工作者默默奉献的精神所感动,一干部在微博上写道:地勘人长年野外作业,远离家人,住的是窝棚,喝的是山水,工作十分艰辛,几十年的执著和坚守需要付出多大的坚韧和毅力。
蔡奇2月19日转发了这条微博并开始关注这个群体。
“当我们还是姑娘的时候,我们很单纯;当人家穿上花衣服的时候,我们是穿着工作服;当我们有好衣服的时候,我们已不再年轻;当我们醒悟的时候,我们还是心甘情愿找矿。”看到这条地质队员的微博,蔡奇很感动,他附言道:“很感动!这就是活生生的电影《山楂树之恋》中的‘老三’。”蔡奇还在自己的微博上写道:“谁没有儿女情长,谁不想锦衣玉食?但他们为了找矿,长期在荒山僻岭奔波,吃尽各种苦头,却心甘情愿、无怨无悔。我们对一线地质工作者及家属的敬仰之心油然而生!让社会各界都来关心‘老三’,支持地矿事业的发展。”
蔡奇因上任后公布自己的微博而有一个庞大的粉丝团,他的微博马上在网上引起强烈反响。当了解到浙江三代地质工作者秉持“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的“三光荣精神”,为社会作出了巨大的牺牲时,许多网民感动得热泪盈眶。
部长微博更引起了地质工作者的强烈共鸣。地质队员“雪晴”在微博上说:“我们青春无悔,拔地而起的厂矿就是我们青春的丰碑!纵然黄沙埋身,我们终身无愧,万家灯火的璀璨正是我们生命的花蕾!”
记者3月下旬赴浙江丽水、淳安等矿区采访时获悉,浙江三代地质工作者代以相继,默默奉献,仅浙江省第七地质大队,半个多世纪就找到价值800亿元的矿产。
我国第一代地质工作者、73岁的沈庭槐对记者说:地质队员曾代表了光荣和梦想。这些年来,这个群体被遗忘了,但地质工作者仍执著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履行着自己的使命。
地质一大队教授级高工杨晓春是第二代地质工作者。他说,找到一个大型矿床平均需19年,而找到的机率仅1%。2009年,这1%在淳安银山乍现,但确认却是个难题,杨晓春和队友们梳理地质构造格局,重新认识成矿模式,数月后终于找到了浙江境内第一个大型银多金属矿。
地质七大队工程师齐刚2007年负责南弄铅锌矿详查工作,为寻找最佳采矿点,他只身进入一个明清时期的古采硐,踩着厚厚的蝙蝠粪,忍着扑鼻而来的臭气找了两个多小时,最终选取了最佳取样点。此行代价惨重:他病倒了,发高烧转为病毒性肺炎导致肺积水,医院发出病危通知单。
地质工作最难忍的是寂寞。地质七大队80后队员陈小荣和妻子吴慧琴结缘于昆明理工大学,他毕业后到地质队,妻子却去往宁波工作。刚到丽水深山地质队驻地连手机信号也没有,给妻子打个电话得爬半小时山到山顶才有信号。他也曾有过心灰意冷,是老队员默默奉献的精神影响了他,他开始发奋,很快成为技术骨干。最后是妻子为他作出牺牲——放弃宁波的工作来到丽水。现在他们已有了一个3岁的儿子。
今天,地质队伍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他们为地质工作带来了新技术、新思路,这些独生子女不娇气、拥有高学历却不傲气,追随一代代地质人的理想,扎根大山。
部长微博的风波还在持续,人们的思考也在继续。一位网民说,每一个社会都需要付出牺牲的群体,但社会不应该忘记这样的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