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珠海4月12日电(记者杨连成)“如果每辆汽车每月消耗50公升汽油,采用‘士帕能节油环’装置后,珠海20万辆汽车每月可节油468万公升,全年可减少碳排放3182吨,节省燃油费超过3600万元。而这样简便易行的节能好事却遭到冷遇。”珠海亚门节能产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牛拉伟今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3年前在珠海研发成功,并批量投产的“士帕能节油环”至今市场推广举步维艰。
一项具有“超级节油”美誉的车用节油环、车用节油管及汽车专用型节油装置在技术上研发成功后,为何遭到市场冷遇?牛拉伟对记者说,经交通部汽车节油整车道路运行对比检测,这套节油装置循环节油率高达3.9%,其核心技术是采用多重组合元素,使汽车发动机自身提供的热量产生光电脉冲作用,激活燃油分子的碳氢链,让燃油燃烧得更加充分,从而达到降低油耗、增加动力、减少尾气排放、降低发动机噪音和延长发动机寿命的目的。在2010年5月第十三届科博会循环经济与节能减排技术展览会上,科技部、商务部等七部委授予“低碳交能节能减排产品技术先进奖”,市场售价也不到300元,如今在产品研制地珠海的汽车节油市场占有率还不到5%。市场不看好的原因不是因为车主用不起,而是车主节能意识淡化,缺乏鼓励政策和财政补贴等的支持和倡导。
怎样使节能技术和产品走出市场困境?中山大学教授郑天祥向记者表示,目前全国六成大中型城市的气体污染主要是由汽车排放尾气和二氧化碳造成的,为打造低碳环保生态城市,政府应该加大对节能技术和产品的采购和扶持力度。
记者了解到,前些年珠海市经贸局和财政局曾从每年节能专项资金中拿出23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推广绿色照明工程,通过政府采购中心的招标程序,重点支持和补贴供应节能灯的企业。有专家认为:“如果这种模式能在更多的节能技术及其产品的市场推广上进行复制,不仅可以壮大一批高新技术的新兴节能企业,而且有利于缓解城市节能降耗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