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4月06日 星期三

    打通拔尖人才“绿色通道”

    付子堂(西南政法大学校长) 《 光明日报 》( 2011年04月06日   15 版)
    一所大学要在未来的竞争中赢得机遇,必须集中力量抓好师资队伍建设和高层次人才培养。

        两年前,施鹏鹏通过“绿色通道”破格晋升为西南政法大学建校60年来最年轻的法学教授。最近,曾供职于联合国前南斯拉夫国际刑事法庭和欧洲人权研究中心的潘国平博士,也将经由高层次人才“绿色通道”进入西政。这是西政“外引”“内稳”两手抓,促进拔尖人才成长的两个典型案例。

        没有一流的学者队伍,就没有一流的学科;没有一流的学科,就难以成为一流的大学。所以,高校的根本还在于“人”,高校的根本任务还在于“培养人”。一所大学要在未来的竞争中赢得机遇,必须集中力量抓好师资队伍建设和高层次人才培养。

        什么样的人才是我们渴求的高层次人才?以施鹏鹏和潘国平为例,他们身上具有四种明显的特质:

        一是“才高”,具有开阔的学术视野和很强的前瞻能力,能敏锐把握本学科领域的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前沿的学科发展态势,具有博士以上的高学历或海外研究背景;

        二是“德高”,具有良好的师德师风和较高的个人素养,具有诚信意识、责任意识和团队意识;

        三是“望重”,具有一定的号召力,能吸引、凝聚一批优秀人才,能有效组织研究队伍承担重大科研任务,推动和实施重大科研创新活动;

        四是敬业,具有对学术研究和教育事业矢志不渝的执著精神。施鹏鹏是西南政法大学和法国埃克斯·马赛三大联合培养的“双料博士”。他放弃多所高校的优厚待遇毅然回到母校,让人感动。由北京大学与海牙国际法研究院联合培养的潘国平博士,本着对西政学术氛围的向往和对国际法事业的热爱,主动提出了“不要求提供科研启动费、不要求提供安家费、不要求提供住房、不要求安置配偶工作、不要求特殊薪酬待遇”,其拳拳问道之心,更是难能可贵。

        但是作为选用拔尖人才的单位,我们也愿意“不惜血本”地为他们创造更好成长的条件。除了职称评定的“直通车”,学校还根据实际情况为他们提供科研基地平台、配备科研助手协助创建创新团队、提供科研资助和安家补贴。对领军人才,我们将提供价值300万元的精装修花园洋房一套让他们免费居住8年,也可让他们选择按成本价购买;其配偶需要安置工作,学校予以安置;学校还将协助他们申报享受中央或重庆市政府提供的其他资助。

        在近年来陆续推出一系列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上,西南政法大学又将2011年确定为“师资建设年”,力争通过“外引”与“内稳”相结合,“又好又快”建立起一支高层次人才队伍。与此同时,学校也启动了校内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国际化人才培养工程等,为青年教师的进修深造和科学研究提供相应的机制保障。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