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5年十四届五中全会第一次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十七大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到今年3月5日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时间已经过去整整15年了,它足以说明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事实上,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注定将成为“十二五”发展的主线。
过去15年,中国经济经历了新一轮快速发展时期,“转变发展方式”虽在各行业有所探索,但还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反而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显得更迫切,更刻不容缓。这15年来,全社会对“转变发展方式”的认识有了根本性的提升——从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上升为关系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国家战略。
从过去15年的经验看,“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不可能各行业齐头并进,而要选准突破口,带动其他行业全方位推进。
突破口可以选在促进节能减排和资源环境保护方面——提高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改造提升制造业;大力推动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发展,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积极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现代能源产业发展……
有了这些突破,一方面可以催生新兴的革命,解决资源环境问题。我们注意到,过去的科技革命是要解决动力问题,主要是为了快速发展、多创造物质财富,而现在的技术革命是为和谐发展,注重保护自然环境。另一方面,可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国民经济尽快走上内生增长和创新驱动的轨道。
作为“十二五”的主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面对新的形势变化,面对新的挑战。“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社会将会发生两个历史性的重大变化:一是我国城镇化率从47.5%提高到51.5%,城镇人口将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二是中国人均国民收入将从现在的4000美元,五年内增加为6000美元左右。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中国在1998年首次成为“中低收入国家”后,又将经历成为“中高收入国家”的重大历史转变。
今后五年将出现的这两个重大历史性的变化,也将为发展方式的转变提出新的课题。比如,必须扩大消费需求,将长期依靠出口和投资拉动的增长方式,转变为依靠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拉动;而政府也要积极增加用于改善和扩大消费的支出,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增加对城镇低收入居民和农民的补贴。
(本报记者 张玉玲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