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3月05日 星期六

    看,照片里的裴寨村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03月05日 06版)
    昔日村民挑水的场景。
    过去破旧的老砖墙房子。
    如今都用上了自来水。
    今天全村住进小楼房。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辉县市裴寨村村委会主任 裴春亮

        这些照片最能反映我们这五年来的变化!

        照片上破旧的老砖墙房子、村民挑水的场景是五年前的实景,而现在却再也看不见了。五年来,我们裴寨村变化太大了,老村子全拆了,全村500多人住进了新建的160多幢小楼房,现在照片上取而代之的是整齐的新房,村里也有了商业街,田间地头都是水泥路,路上跑起了现代的农机具,村民们还用上了自来水和太阳能路灯……

        五年来,我体会,盖房子容易,但要让大家和谐幸福地生活好却不容易,最考验基层干部的智慧和能力。最基层的社会管理直接面向广大百姓,工作细致而琐碎。有人说“宁管千军,不管一村”,可如果最基层的社会管理做实、做好了,将让基层长治久安,提升一方百姓的幸福指数,让他们安居乐业、得实惠。

        为了丰富村民的生活,提高大家的素质,我们在村中还开设了文化中心。一开始村民们去那里,是喜欢那里的空调,冬暖夏凉;现在大家喜欢那里,是因为每天晚上有退休教授来夜校上课,而且还有大屏幕可以看豫剧、学习农田种植养殖技术……

        现在走在裴寨村的小区中,随处可见“文化石”——“尊重别人路更宽”、“德善孝和家平安”、“孝,不是明天的事,是今天的事、是现在的事”……这些刻在文化石上的朴素话语,让村民入心入耳,潜移默化地营造安宁和谐的乡风民俗。

        以前,当地人办红白事喜欢相互攀比,准备的东西吃不完,非常浪费,往往办一次事,花不少冤枉钱,几年才缓过劲儿。为此,我们村委会专门腾出5间房,成立“红白事理事会”,集中办事,刹住了铺张浪费的习气。

        村里那口老水井最让我感慨,让我想起五年前,全村人就靠那口老井生活,每天早晨三四点就有人开始排队等着挑水了,人等得越多,井越没水,有时一桶水要绞六七次才能装满。我们裴寨村,土薄石厚、十年九旱,全村595人,人均只有1亩地共用这口井。

        五年来,我们基本解决了多年来困扰裴寨村的“水问题”,我先个人出资80万元,打了一口530米的深水井,让全村人用上了自来水,解决了“吃水”的问题;后来村里又筹集860万元建了个蓄水池,让村中一半的农田有了浇灌的水,可以发展高效设施农业了。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灌溉的问题,我们还将花7000万元建一个长1600米、宽40米、深5米的水库,国家支持一部分资金、村民们集资一些。前几天,村民集资时,上至八十岁的老人,下至几岁的孩子都来了,看到孩子们捐出自己的压岁钱,大人们都感动得落泪了。

        提起“水”的问题,我心里仍有些发酸,因为还有一些偏远农村亟须解决水的短缺。今年,我高兴地看到,水利问题成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关注的话题。这五年的经历,使我认识到,国家对水利设施的投入,不仅仅是解决农村生产发展的大计,也是关系到农民生活质量的民生大事。

        (本报记者 张玉玲整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