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要:志愿精神既包容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又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借鉴地吸收了西方现代志愿部分运行方式,对于促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改善,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融合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我们要注重培养和弘扬志愿精神,这既要立足我国国情,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志愿服务活动,又要建立长效机制促进志愿服务活动的不断发展,使其在和谐社会构建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志愿精神是人类宝贵的思想资源,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志愿精神的本质内涵、功能和价值,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相通共融的。志愿精神的培养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志愿精神的培养使和谐社会构建具有了可持续的合理的人文支持和行动机制。
融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等多元因素的中国志愿精神
社会主义价值观念是中国志愿精神的核心思想。志愿服务是社会群体以自愿且不图物质报酬方式参与社会生活、促进社会进步、推动人类发展的社会事业,参与志愿服务体现出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本质要求。
传统文化观念是中国志愿精神的突出特质。现代和谐社会发展过程中,“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是志愿精神的集中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奉献、和谐的论述非常系统和具体,倡导摈弃个人私利,树立对社会、国家的责任和义务。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和现代社会发展需求是一致的,而中国志愿精神更是传统和现代思想的精妙融合。
中国志愿精神包含对西方志愿文化的借鉴。国外的志愿服务活动大多依托社区和教会,内容包括各种社会福利活动及儿童教育、老人日托、预防疾病、扶助贫困诸多方面,是纯粹的志愿无偿。而我国志愿服务活动多是按照“党政支持、工青妇承办、社区运作”的思路开展,民间志愿组织较少。近几年,我国志愿服务活动更加注重借鉴国外志愿服务在公民参与、社团运作、社会支持、政府委托和法律保障等方面的长处,开始建立中国志愿服务活动的长效机制。
志愿精神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价值
志愿精神对健全人格具有价值导向作用。人只有在思想和行为和谐统一时,才能体验出生命的自主感和幸福感。自主感来源于志愿活动过程可以按照自己的旨趣自主选择参与内容,自主设计活动环节,自主控制活动进程,大大满足个体生命自发自主自为的需要。幸福感来源于生命个体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对自己为社会和谐进步发挥潜能、做出贡献而获得的愉悦感。志愿行为的维系和坚持,使志愿者得到自身生命价值的肯定:被人需要、被人尊重、被人爱戴和感激,这反过来又激发了人对自我生命的喜悦、赞赏和肯定。
志愿精神对和谐的新型人际关系的构成具有促进作用。在现代社会,志愿活动是形成社会认同感和社会凝聚力的根本基础。志愿者在参与公益性、福利性事业过程中,发展了人与人之间互助、彼此信任、心灵依傍等情感纽带,促进了公共事务的解决和处理,塑造了一种亲缘关系以外的和谐的人际关系,一种新型社会公益关系。
志愿精神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元素。我国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矛盾还比较突出,存在一些困难群体和边缘群体,社会发展的和谐性和秩序性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而志愿服务以困难群体为服务对象,实现利益协调,缓和社会群体分化所带来的社会矛盾,一定程度上起到保障社会健康运行和协调发展的作用,促进了人与社会的互相融合。
志愿精神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纽带。谋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主要目标,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而志愿者在环境保护、维持自然生态平衡、建设节约型社会等诸多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公益事业中发挥巨大作用,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精神,对推动社会进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弘扬中国特色的志愿精神
要把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作为中国志愿精神的核心。社会主义价值观念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把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作为志愿者的精神支柱,充分尊重志愿者的意愿,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引导人们把服务他人、服务社会与实现个人价值有机结合起来,推进中国志愿服务活动的发展。
要形成长效的、有利于中国志愿精神积淀的志愿服务机制。当前,我国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着社会意识培养不到位,队伍建设薄弱,活动项目少,保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为使我国志愿服务活动健康发展,必须用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引领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强化志愿者组织的自身管理,还要建立志愿服务活动健康发展的政府促进机制和社会协同机制,确立志愿者组织的合法性,保障志愿者组织的独立性,鼓励动员企业公民支持这项事业,建立长效基金,以维持这项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要把弘扬志愿精神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所体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人与社会之间的互相融合,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质是一致的。政府要把倡导志愿服务、弘扬志愿精神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要向服务机构提供有关增强市民志愿参与社区建设的办法措施,充分利用媒体宣传教育民众,使全社会充分认识志愿服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培养国民自觉参与志愿服务的责任感,引导志愿者寻求志愿服务理念与时代精神的完美融合,从而达到促进社会和谐的目的。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