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淮海工学院主办的海洋强国战略论坛在江苏连云港举行。在连云港这个曾经的江苏洼地,一些过去不敢想象的情景正不断演化为现实:足不出户可以观天探海,万顷碧波有望点水成金……而这一切变化都离不开淮海工学院的支持。
围绕海洋调整专业
一所高校的发展必须与地方经济的特色相结合,淮海工学院是一所省属重点本科院校,连云港又是沿海开发的龙头市,随着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淮海工学院所有专业都围绕海洋做了调整。
结合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淮海工学院构建了以“海洋科学”、“化学工程与技术”、“机械工程”3个一级学科为主干,以“控制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两个一级学科为支撑的学科专业结构体系。此外,学校还在传统产业的基础上新设了海洋科学、水产养殖等11个涉海专业,一举成为江苏省海洋学科专业门类最齐全、覆盖江苏所有海洋产业门类的地方高校。
“在我们学校,几乎所有的专业都是与海洋有关的。”该院院长晏维龙介绍,在目前全校55个专业中,2/3以上非海洋专业开设了海洋课程,1/3以上专业增设了涉海方向。如机械工程专业增设港口机械方向,测绘工程专业增设海洋测绘方向,制药工程专业增设海洋制药方向。“这样做,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就业渠道,而且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发展空间。”
高平台引得凤凰来
培养高素质海洋人才、发展海洋经济,离不开科研平台的搭建与高层次人才的引进。
淮海工学院在这方面的投入不遗余力。不到三年时间,该院就先后组建了江苏海洋资源开发研究院、江苏省海洋生物技术重点建设实验室等10多个省级涉海研发平台。
江苏省海洋资源开发研究院是江苏省科技厅“十一五”期间唯一在苏北建设的重大科研基础平台,投入2亿元,2009年上半年获准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如今,该研究院吸引来了国内12个创新团队和研发机构,共126位专家,其中院士1人,正高职称36人,博士57人,在研科技项目121项,成为江苏沿海开发的“智囊团”,在该研究院的技术支撑下,淮海工学院的科研与服务地方的能力都上了新台阶。
目前,在淮海工学院,“多相反应设备放大设计关键技术”已填补国内技术空白;正在推进中的总经费1000万元的国家海洋公益项目“海域使用权市场管理技术与决策系统研究”,将为我国海域科学化管理和海域资源保值增值提供技术支持;全校70多名博士编撰的《江苏海洋产业发展与展望》蓝皮书已于今年5月正式出版。
点水成金不是梦
“这是淮海工学院的陈列欢博士为我们村引进的新品种黄金鲫,比起普通鲫鱼,一亩水面可以增收2000元。”赣榆县罗阳镇蛮湾村村支书吴涛站在自家渔塘边高兴地对记者说。
近年来,淮海工学院紧密联系江苏发展沿海经济的要求,探索出沿海科技服务的新路径,校企合作向纵深推进。该院与政府主管部门共同出资设立校企合作基金,组织8支科技团队走进连云港260余家企业。仅2009年一年就完成各类项目116项,创造经济效益15亿元。
连云港赣榆县墩尚镇是全国最大的泥鳅养殖基地。去年5月,作为科技特派员、淮海工学院教授朱明来到该镇银河村任“博士村长”。在他的带动下,墩尚泥鳅出口检验通过率从过去的90%提高到现在的98%以上,成为江苏省唯一的出口泥鳅注册养殖基地,其“泥鳅高密度养殖技术”申请了国家专利,此专利技术使每亩泥鳅养殖利润超过4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