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彦林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历时两年创作了献礼之作《沂蒙壮歌》,《人民文学》2021年第七期头题刊发,单行本已由贺敬之先生题写书名、山东文艺出版社2021年10月正式出版发行,得到社会各界和广大读者的喜爱与赞誉。作为一名党员作家和省人大代表、一位沂蒙之子,我倍感自豪与荣幸。
党的立场
文字有血有肉有生命。作家的心是与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命运同频共振的,当吐肺腑之言,发百姓之声。
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之日,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砥砺奋进,夺取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近代以来历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当下,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令人期盼、更鼓舞人心的宏伟目标迈进。我“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亲身经历了缺吃少穿的岁月,见证了父辈为吃饱穿暖奔波操劳的情景,亲眼目睹了国家和沂蒙山区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巨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心怀感激、感动与庆幸。这几年我一直在琢磨,建党100周年这神圣时刻到来时,我该奉献什么样的文学礼物呢?
贫困是人类公认的魔咒。消除贫困,自古就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消灭贫困,让中国人摆脱受压迫和被奴役的命运,过上吃饱穿暖的好日子,始终是共产党人建党的初心和历史责任。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脱贫事业取得历史性伟大成就。我国在2020年如期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终结困扰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几千年的绝对贫困,开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这是全世界竖大拇指的奇迹。如何反映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这一惊天地、泣鬼神的重大历史事件? 写什么,写哪里,怎么写,我思来想去,最后锁定了革命圣地延安。一是延安在党的历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二是延安大地由黄变绿、生态脱贫之路,让世人刮目相看,具有示范价值和方向性意义。好心朋友劝我:“都过六十的人了,何必费这个劲、耗这个精力?”,“你一个外地人,有必要到别人锅里舀饭吃吗?”我理解大家的善意,仍毅然先后几次跑延安,穿行于梁峁沟壑窑洞和村户间,用两年时间创作了长篇纪实文学《延安答卷》,倾情描写和讴歌延安绿色脱贫这张流光溢彩的时代答卷。作品出版后,社会反响很好,我备受鼓舞。
我是虔诚忠实的沂蒙山人,对家乡的情感炽热滚烫。2019年我在创作《延安答卷》时,就曾谋划为故乡沂蒙再唱赞歌,也积累了一些素材。这时山东省委分管“三农”工作的领导给我点了题目,要求我“写写沂蒙山脱贫”,许多朋友和读者也给予鼓励表示期待。理直气壮地为沂蒙人民歌功颂德、树碑立传,于公于私,于情于理,我都责无旁贷、义不容辞。于是我怀着敬畏之心、报恩之意、感激之情,心无旁骛地投入《沂蒙壮歌》的创作。奋力用手中的笔为故乡、为父老乡亲、为沂蒙山的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尽一份敬畏心,出一把报恩力。
“忠诚印寸心,浩然充两间”。步入新时代,沂蒙精神的光芒更加璀璨,沂蒙山的名字更加响亮。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初心使命,是沂蒙精神的逻辑起点,沂蒙人民一心向党的这种群体意识和集体自觉,是其逻辑必然。“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精神特质,融入党群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精神谱系和灵魂图腾。长篇纪实文学《沂蒙壮歌》,以“虔拜沂蒙山”开头,以“江山如画”结尾,主题主线是沂蒙人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弘扬和传承沂蒙精神,打赢脱贫攻坚战,又铺开乡村振兴的壮丽画卷,歌颂的主角都是普普通通的沂蒙群众。我敬仰、敬畏、感恩伟大的沂蒙精神和沂蒙人民,每每踏上沂蒙大地,我就心生敬仰与敬畏,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一切,都让我心潮澎湃。从创作的角度讲,我既讲述感人肺腑的人物和故事,又注意梳理历史脉络,呈现平实道理,既与党史、国史一致,又要切合现实,努力增强立体感和形象感。还对乡村振兴战略“五个振兴”目标的核心元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构成要件、主体指向、发展路径,中国农民合作社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沂蒙精神的形成历程和科学内涵、时代价值等,作了一些探索性的文学书写。我不敢说准确,但这些书写至少是食不甘味、夜不能寐思考的成果,渴望投石问路、抛砖引玉。
我忠于历史,信仰真实,努力以历史视野、现实视角、平民眼光聚焦沂蒙大地。为什么沂蒙大地滋养出“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 我深入探寻沂蒙人民为什么在最黑暗、最艰难的时刻铁心跟党走的历史答案,因为“共产党和八路军舍命护咱、救咱,真把我们当亲人啊!”我查阅各种史书、史料,座谈知情老人,陆续找到了依然蓬勃鲜活的事实与资料。笔下有了《跟着共产党走》这歌越唱越顺口,震惊世界的“毛泽东文献博物馆”,保持革命本色的“红色群落”,凭一股子“傻劲”治好“老大难”村的王传喜等段落和章节。刚刚脱贫的贫困群众不忘党的恩情和国家关怀,“红火日子大家一起过”的境界、情怀和决心,普通朴实平常,却让我特别敬佩和感动。
世人知道沂蒙山,大都是因为“红嫂”的故事。有人问我:为什么沂蒙山区红嫂多,男性英雄少? 为什么沂蒙精神历久弥新,在任何时候都光芒如初? 为什么沂蒙革命老区在众多革命根据地中是发展变化最大的? 当然这些问题已经超越了文学作品的范畴,我又从历史、地域、民风、时代和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和维度进行了思考,放在党的全面建设、长期执政更广阔、更长远、更高层次上考量,作出了简明扼要的描述。
百姓心声
党的立场、百姓的心,是我创作《沂蒙壮歌》坚守的价值标尺。
这几年我的业余时间,心思、眼睛和笔墨都凝聚在沂蒙山、沂蒙人民身上,深度体验沂蒙山区的自然风光、田园生活和沂蒙人民拼搏奋斗的精神。我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客观、理性地观察和思索,既看光明、阳光和美景,又看艰难曲折、壮烈牺牲和辛酸泪水,也不忽视和回避问题与不足。从个人到社会,从历史到现实,从微小到宏大,普通党员和群众折射出的高尚人格力量,可触可感、可亲可近、入脑走心,推动沂蒙山知名度、美誉度逐步攀升。大家耳熟能详的沂蒙红嫂、沂蒙母亲、沂蒙六姐妹和沂蒙红哥等应当铭记挖掘,在建设、改革和新时代涌现出的新英雄也应褒扬。譬如,乡亲们夸奖把二奶奶看望她的南瓜也给换成钱的沂蒙扶贫六姐妹之一的牛庆花,“牛庆花这孩子把乡亲们的事当事办,我信她”;出身贫困家庭、组织结对帮扶4000多名孤贫儿童、立志让“天下无孤”的徐军,“我们是沂蒙母亲的后代,于公于私、于情于理都应该”;在村公益岗上的彝族贫困群众“我能为村里的老人们做顿热乎饭,感到生活又燃起希望,精神头也好了”;两个女儿同时考上研究生、“小辫朝天”的脱贫群众赵娟积极服务他人;昔日光棍村崔家沟整体搬迁后举办了41场婚礼、迎来了46个娃;1987年,下崮安村父老乡亲自觉为扶贫工作立功德碑:“脱贫不忘扶贫人,致富全靠党指引”等等……奔走的形象、跳动的文字、回响的声音、丰硕的成果,都是鲜活生动的见证,撞击我心灵的燃点,跳动起一吐为快的心灵火焰。
为了全方位、全景式地讴歌这些事迹,我跑遍了享受中部地区扶贫政策的沂蒙革命老区的6市18个县,以及在山东根据地初创期发挥过重要作用的抱犊崮地区,增写了“抱犊崮下日子红火”这一章节。我在创作过程中,深切感受到信仰的力量和真理的光芒,时刻提醒自己要客观冷静。种子扎根大地就憋着劲往上生长,为的是接受雨露和阳光,这是自然界和人类的主流。世间万物,芸芸众生,各式各样的人和物都以不同的生命状态存活着,有无奈和迷茫也正常,必须历史、联系、发展、全面地看。对当下农村现状的担忧、农民道德文化素养的滑坡、乡村振兴遇到的困难、田园综合体面临的发展瓶颈、党支部领办合作社遇到的9个问题,我也不遮不掩地记录下来。
沂蒙历史是一部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史、奋斗史和继往开来的创业史,总有一些人物、故事和瞬间值得感恩和铭记。沂蒙人民是沂蒙精神的创造者、实践者和传承者,既是“剧中人”,也是“剧作者”。沂蒙山已经跨越封闭、落后,步入现代文明;沂蒙山村正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悄悄改变着模样;人民生活已经全面步入小康,开始追求质量和品质。沂蒙山快速发展原因众多,最重要、最独特的一条,是沂蒙人民始终发扬沂蒙精神,“知党情、报党恩、听党话、跟党走”,靠执拗的劲头和勤劳的双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感天动地的故事和奇迹。我走村入户,每每跨进门,恰似遇见自己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如同久别重逢有说不完的话。在田地里我可以拿起农具干活,遇见抽烟的大爷大娘我可以递烟点火,递给我凳子我就坐,端给我水我就喝,甚至留我吃饭我也毫不客气地吃。我在搜集挖掘素材过程中,自己接受着人性的洗涤和灵魂洗礼。“为子孙后代保护好自然环境是我们的底线,破坏环境的事赚钱再多也不干”的村干部;“不能老是政府来帮我们。咱村防疫值班,必须算我一个!”的贫困群众;立足报效家乡和乡亲、昔日山崖上的羊圈被打造成“陌上花开”景点的成功人士;冒雨趴在父亲用碎石垒砌的崮墙上痛苦抉择的返乡创业青年等……走进滚烫炽热的生活实践,走进沂蒙人家的田间地头和心灵深处,聆听他们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我时常热泪挂腮,甚至哽咽,同哭同笑,成为“自家兄弟”。
人文情怀
德国诗人梵里斯说过:“心灵的宝座建立在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相遇之处,它在这两个世界重迭的每一点上。”我是沂蒙山的后代,也是文学的痴迷者,真心真意、脚踏实地、竭尽全力地讴歌沂蒙。
故乡和亲人是我创作的原点和起点。沂蒙这片热土和繁衍生息在这片热土上的人民,是我讴歌的母体、主体。刻骨铭心的沂蒙情结,是一根剪不断的情感脐带、文化脐带和历史脐带。我脚踩坚实的沂蒙大地,置身沂蒙火热的社会实践,一切创作技巧和手段都成为说人记事述理的工具。我怀着一颗崇敬、感恩的赤子心,一颗浸泡人间烟火的平常心,奔走在沂蒙大地上虔诚地淘拾珠贝,深入一线用真心、真情、真诚去“淘”宝,探寻与时代同频的脉搏和农耕文化的“泥土味”,力求文字骨性、筋道、有味道,长着优美通俗的翅膀。沂蒙人坦诚善良、勤劳朴实,可敬可佩、可亲可爱,沂蒙的山水、石头、草木有知觉、有灵性、有生命,笔下情不自禁地流淌出暖心的文字,“远处路口的那盏灯一直亮着,没有行人,那灯在为它自己亮着”,这不是灯,分明是沂蒙的品格。那天黄昏,我们走下蒙阴大崮山,两腿发软,只见崮四壁的岩石刀削一般整齐,很难想象当年陈若克烈士一行在深夜是如何突围出来的。我和陪同的人边走边聊:“假若陈若克烈士的孩子活到现在,也是八十岁的老人了。”此景此情,让我更加敬佩、感恩和感慨。
我在现场看、听、问、想,脚下踏着泥巴、额头冒着汗珠、眼角闪着泪花,沂蒙群众如同自己的至亲,那朴实无华的言行深深地教育、鼓舞和激励了我。采访、写作过程,成为我初心叩问、信仰锻造、思想洗礼、心灵纯粹的过程。创作一部书,人生一堂课。
我注意用平民视角,去探寻、去挖掘、去评价发生在沂蒙大地上的一切,用饱蘸情感的笔墨去讴歌。全书共精挑细选了100个实例和近500个数据。因为是纪实文学,我都力求自己亲眼见、亲耳听、直接考究和论证过,每个时间、地点、人物、姓名、过程都力求接近事实。譬如“1995年,沂蒙革命老区在全国18个连片贫困地区中率先实现整体脱贫”,我深入座谈追问得知,“那时,总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都比较低,国家统一口径是以县为单位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超过500元就算脱贫”,“1995年,沂蒙山区7个贫困县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44元”。这个历史结论解除我的疑惑。问题又来了,沂蒙山区自然条件比较差,为什么能率先呢?我在纷纭复杂的数据中查找对比和分析,找到了脱贫走在了前列的奥秘:“要想富,先通路”这是共性的规律,而临沂始终把转脑筋作为“当头炮”,思想通了、路才能修通。
沂蒙革命老区是一幅百年历史长卷,许多历史需要深度挖掘、真实还原。譬如,1941年底,发生在莒南渊子崖村的抗日保卫战,不完全是农民自发的抗日行为,是中国农民在党的思想引领下打响的一场壮怀激烈的浴血保卫战。据史料记载和老人回忆,1940年1月,八路军山东纵队二旅独立营进驻渊子崖村,10月“抗大”工作团来村里宣传抗日救国道理,1941年5月,山东战工会组织周边村庄八大剧团在渊子崖村举行了三天汇演,极大激发了民众的抗日热情。
我去过许多贫困户的家。实实在在地说,贫困户的家庭条件是比较差的,但我的注意力在这些家庭发生的变化和精神状态上。譬如,沂水县吴楼子村沂蒙小棉袄的创办人、返乡创业青年带头人吴照京,2015年他父亲突然意外离世。有一天他和妻子外出回来得很晚,看见院子里灯火通明,心里咯噔一下,以为又发生了什么意外。于是就给一个缝棉袄的大娘打电话询问得知:下午几个老奶奶临走时,叮嘱了多遍,说“这俩孩子今晚回来,咱把门锁好,把灯给开着”,她们担心你们回来晚了害怕呀……夫妻俩感动得泪流满面。“村里的老人们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她们给我点亮回家的灯,也照亮了我回家的路,我有什么理由不带着她们好好致富呢?”吴照京号啕大哭这一细节,让我数次落泪。我通过走访发现,沂蒙山的贫困群众自己刚脱贫,就响应党的号召“先富带后富、同走致富路”,迅速成为精神的富有者。我被他们感染了,于是笔下就有了“俺不给‘地下党’丢脸”的脱贫群众,红火日子大家一起过的“沂蒙小棉袄”“沂蒙扶贫六姐妹”、脱贫户“请战”抗疫情、金银花开昆仑山下等章节。
由于我长期在机关工作,思维和语言容易受公文影响。在写作过程中,我努力转换调整,力求用文学方式、用普通读者能读懂的语言表达自己的一些观点和见解。平淡自然地拉家常,也有暖心的好效果。感觉农村年老体弱的老党员,“都是带光的人,虽然看起来微不足道,但一直努力地亮着,照亮自己,也照亮家人和众人”。我坚信平凡人的微光,能为每一个陷入困境、身处危难的人照亮前方的路。
《沂蒙壮歌》的创作得到各方的重视、关心和扶持。中国作家协会确定其为2021年定点深入生活项目,作品被列为山东省优秀文艺作品入库项目孵化项目、山东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的募投项目。2021年6月10晚,《人民文学》施战军主编告诉我,《沂蒙壮歌》将在《人民文学》第七期头题位置刊发。我渴望已久,感激不尽。我深知,迎来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这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幸事,也是每位党员和每位中国人的幸事。在《人民文学》第七期这么重大的时间节点、这么重要的位置刊发歌颂沂蒙山、歌颂沂蒙人民的纪实作品,我非常荣幸!
《人民文学》2021年第七期头条摘要刊登后,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学习强国、新华网、中国作家网、大众网等纷纷转发。《临沂日报》破例用四个版全文转发。沂蒙老区的许多单位赠订本期《人民文学》,还有一些基层党支部以此开展党日活动。为了保证出版质量,《人民文学》编辑部、党建读物出版社、山东省作协、山东文艺出版社在北京联合召开了“厉彦林《延安答卷》研讨会暨《沂蒙壮歌》审读会”,我根据专家们的意见,又对《沂蒙壮歌》进一步作了修改完善。《沂蒙壮歌》于10月由山东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10月17日,山东沂蒙精神研究会、山东省作协、山东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临沂市委宣传部等单位在沂蒙革命老区的核心区临沂市联合举办了“《沂蒙壮歌》新书发布仪式暨研讨会”。
沂蒙山是一片红色热土,更是充满希望、成就梦想的土地。《沂蒙壮歌》的正式出版,是沂蒙人民的纯正品质和红色血脉,赐予我的一个文学成果。这份收获与荣耀属于沂蒙山,属于沂蒙人民。
征途若磐,精神如炬,壮歌浩荡。我将赓续红色精神血脉,一路感恩,一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