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1年08月11日 星期三

    枕边书系列之70

    戚嘉林:用一生投入台湾史的写作

    《 中华读书报 》( 2021年08月11日   03 版)

        主持:宋庄    

        《台湾史》有多少个版本? 此次出版做了哪些修订?

        戚嘉林:从1983年出版《台湾历史真貌》至今,已出十个版次。因为不断深入研究台湾史,慢慢体会到,“台独”萌芽发展的重要原因就是历史记忆遭到歪曲,故一定要有人从事历史的基础研究。没有扎实的研究,就没有办法驳斥一些负面的“台独”史观。我深信,正确的台湾史实对于恢复历史真相、对于统一大业是不可或缺的。

        这次出版是内地版的全新增订,较前版增加近二十年两岸关系新动态。为了实事求是,我写作的心境是如履薄冰,依托严谨学术规范,尤其是配上珍贵图片佐证,运用清朝治理台湾二百年的相关一手史料,日据时期史料、数据、图片等实证材料,焠炼出与台湾社会切身经验挂钩的历史记忆,唯有立足于真实史料还原历史真相,才能树立“统一史观”的政治正当性。

        持续四十多年研究台湾史,您觉得自己的研究著作和同类图书相比有何特点?

        戚嘉林:我的每一个版本可说都领先同类“台湾通史”类的书籍。20世纪90年代我出版各个版本的《台湾史》的时候,我是最先将大量彩色图片的台湾史料引用到书里,并且是图随文走。我也是最先在“台湾通史”类的《台湾史》书中,引用详细注解。即使是现在,在“台湾通史”型的书里,我出版的《台湾史》书中,图片和资料可说是最全的。为此,我愿意投资。比如1998年出版五册装附详细批注的《台湾史》时,为了让读者更清楚深入地了解台湾史,就自费花了120万元台币出版五本全版彩色印制的《台湾史》;再版的时候,为了方便读者阅读,删去批注并浓缩改成一本装。

        您心里始终装着读者?

        戚嘉林:我的一生都为了《台湾史》的研究、写作、出版,如果不能感动读者,不能起到一点教化作用,何必投入一生? 但是我坚持我的信念,中国化的《台湾史》,统一史观的《台湾史》,是统一过程中绕不开的统一意识建构,而且这样扎实的苦功,总要有人愿意长年投入、落实。所以,我用一生投入台湾史的写作,包括现在又正在作大幅的增修。总的来看,我觉得我的《台湾史》还蛮成功的。

        为什么这么有底气?

        戚嘉林:我的叙述是依据历史。我因为有份正职的工作,稳定的工资,所以可以利用公暇之余写作《台湾史》,没有学界的学术评鉴升等压力,不需迎合独派执政各级领导的考核评鉴而歪曲历史,可以反映真实的历史,这是我写作的最大优势。我可以规划自己的写作计划,可以就不同课题分小段地研究,例如花几个月了解清朝的科举制度,再延伸到这个制度对台湾的优惠。

        当然我的运气也比较好,我的工作有外派到海外工作的机会,比如到阿根廷。那个时代,在台湾和阿根廷,全年有太多的假日。当时,我运了七八十箱书到阿根廷,可以公暇之余看书写作,这是一般人没有的机缘。因为要写很漫长的台湾史,我主要带着清朝史料和日据的史料——很辛苦,基本上不外出旅行,不打麻将,不交朋友,集中力量专心写作。

        为了让更多的读者接受,是不是在叙事上采取一些策略?

        戚嘉林:除了史料,还有我个人的分析、评述,解析台湾历史是怎么样跟我们连结在一起。这本《台湾史》我个人认为非常有意义,例如,对于日据时代台湾如何受到日本人的压迫,两岸如何破冰,不但记录、叙述,而且客观评述、深入分析。尤其是我们这一代在台湾的人都经历两岸破冰大交流的时代,客观描述这段时期的社会变迁,读者才会有感。但是绝不可搞成八股文,一定要立足客观历史事实展开感性叙事,只有这样才能够将两岸的共同记忆连接起来,才能解构扭曲的“台独”史观。

        至于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一定要根据扎实的史料,建构两岸共同的史观,建构共同的真实的历史记忆。这也是本书为什么配置真实的图片,就是希望这些珍贵图片配合文字叙述、印证历史事实,读者会相信你的论述是真的、实的。

        清朝科举就有对台的优惠政策吗?

        戚嘉林:清朝在科举制度上是给予台湾优惠政策,也就是予台士功名之路,方式就是给台湾保障名额,保障台湾精英参与国家治理。有清一代,各省考上秀才的比例,文风特别发达省份的录取率可能是1.0-1.5%上下,台湾的名额录取率多的时候甚至近3.3%,从而吸引了福建受教育的学子到台湾参加科举考试。这个现象在前清盛世长达半个世纪之久。举人的名额也同样,1858年时,中央给台湾7名举人的保障名额,其中一名保障是客家人。

        在阅读《台湾史》的过程中,感觉您和笔下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

        戚嘉林:肯定是这样的,否则没有亲切感。我有一个核心的观点,就是历史要跟人们生活经验相结合,地方史要和中央融合,这样才能感动人。让读者产生共鸣,这个很重要。

        您在写作研究过程中读得最多的书是什么?

        戚嘉林:基本上就是史料,没有说哪本书读得特别多,每种史料对我来说都特别珍贵。包括福建报给朝廷的公文,也包括大量的回忆录,大量阅读各种史料,才会了解当时为什么有那么多政策,才会了解台湾社会的变迁。包括1700年的时候,台湾汉族移民两性比例悬殊,这些社会问题如何演变的过程都要了解,从宏观角度和微观角度才能有不同的分寸把握。

        记得三十几年前,我在台湾大学商学院图书馆的地下书库,当时采开放式,可进入,看到大量日本人留下的书籍,尤其是记叙侵略台湾的日本出版品,深刻记得那些史料灰尘很浓,并且是七八十年前的书,纸张泛黄并且易碎,我看细菌一定很多,现场看书时手不敢碰眼睛,忍到出图书馆后第一件事就是认真洗手。但是那些书详实记录了日本侵略台湾的过程,是日本侵略的铁证。

        我运气很好。回头看我的人生,大学四年学统计,研究所是学经济,博士是读国际关系,都是研究历史需要的跨学科知识。比方说清朝,古人留下大量文字叙述和数据,我就非常敏感,全书就有18世纪前期在台汉族人口大数据资料,可以展示台湾的移民变迁过程。我也会比较敏感地从日本殖民政府留下的统计数据,印证日本人对台湾同胞的高强度歧视,还原历史真相。

        博览群书,占有那么多史料,在写作中取舍的标准是什么?

        戚嘉林:通史描述主要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不这样分析,历史总会缺一角。我们要全面共构两岸的真实共同历史记忆。诚然,两岸本是一家人,两岸一家亲的论述很正确,但是两岸如何地一家人、怎样地一家亲,这要靠真实的历史解答。我们应该将台湾的浊水溪、淡水河和大陆的长江、黄河有机地联系起来,将地方史和中央史连结,自然形成台湾史是中国史的一部分的论述。

        有没有反复读的书?

        戚嘉林:毛泽东诗词及其对历史的点评。我有好几本他的诗词解读。这几天刚买了一本《读毛泽东札记二集》。如果毛泽东走鲁迅式的文学道路,一定也是名留青史。但他走了革命路线,从井冈山革命一路走来,前瞻性地看到广大农民的痛苦,能以知识分子的同理心去理解亿万穷苦大众,让亿万穷苦农民翻身。此外,毛泽东雄伟的诗词,歌咏锦绣江山,引领了一个时代。例如,他的“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多么有气势!

        您这次来内地演讲的题目是“还原台湾真实历史”——您持有怎样的写作观?

        戚嘉林:实事求是很重要,真实才能让人接受。我认为,文字叙述如果有图片配合更能彰显、更能帮助读者想象不同时代的情境。我经常来大陆参加关于台湾历史的交流活动,发现除了涉台的学者,很多人对台湾的历史并不算真正地了解。我希望大陆的人也能对台湾的历史,多些客观的认识,有益于两岸的民间交流。我们一定要立足客观史实,与时俱进地回归真正的台湾史。我是本着严谨虔诚的初心,希望能把台湾的历史真相客观地呈现给读者,希望大家能够了解到台湾真实的历史文化。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