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编辑出版三卷本《梁衡经典散文》(《红毛线·蓝毛线》《天山雪·祁连月》《心中的桃花源》)大型丛书过程中,我们所有参与此项目的编辑人员获得了诸多启迪和教益,对梁衡先生的作品有了更深的感知。
梁衡先生与新疆是有不解之缘的。我愿从一个编者加读者的角度,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写大写的人。写伟人、名人,梁衡先生写得新颖而深刻。如:《这思考的窑洞》《大有大无周恩来》《红毛线·兰毛线》《觅渡、觅渡·渡何处》《最后一位戴罪的功臣》等名篇。作者在继承前人传统的基础上,独辟蹊径,向读者打开了一扇扇隐藏在不经意处的暗窗,让读者走进文中人物的内心。更深刻、更本质地认识了毛泽东、周恩来、瞿秋白、邓小平及林则徐等伟大历史人物,文思刚健、豪放、敏锐,于幽微处见博大。
在《这思考的窑洞》《假如毛泽东去骑马》和《毛泽东翻脸》这三篇描写伟人毛泽东的文章中,我们既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伟人的崇敬之情,又可感受到一个冷静的观察者、思考者,对历史的反思和慨叹。这使梁衡先生的写作明显的区别于一般同类题材的写作者,展现出对祖国、对民族命运的关怀。
书写大美。梁衡先生一直不断地在追求美、探索美、发现美。在这方面较为突出的表现是对自然山川美的追求,他把这种发现之美、追求之美传递给读者,让读者感到美的力量和美的震撼。如《晋祠》《石河子秋色》《泰山——人向天的倾诉》《壶口瀑布》《天池绿雪》等篇章便是如此。
《石河子秋色》把石河子的小城之独特写得淋漓尽致,生动鲜活。字里行间跳跃着先生饱满的情感和睿智的思想火花,表现出他对边疆开拓建设者的崇高敬意和美好祝愿。文中称石河子新城的美人蕉“她不是纤纤女子,该属于丰满型的美人”,还有“衬着那花的宽厚绿叶,使人想起小伙子结实的胸膛”,再如形容石河子的杨树时写道“高高地挤成一堵接天的绿墙,令人想起那绵延的长城,有那气势和魄力”。石河子虽是一座塞外的小城,但在梁衡先生的笔下,这小城却勃发出势如破竹的生机和活力,这座军垦小城在先生的文字里有大美。
在先生看来,美文的标准应有三个层次,即描写美、意境美、哲理美。关于这一点,先生是自觉的实践者,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散文观和艺术风格。
书写大理。梁衡先生说:“要写好一处山水,就先得对它的美进行一番认真的研究发现……每当准备写一篇散文时,我总是想怎样去发现美、捕捉美。”这种创作态度和为文习惯,使作品拥有了难得的严谨性、精粹性和哲理性,无疑成就了美之最高境界。
《泰山——人向天的倾诉》是以泰山为表现对象的,但与常人不同,他凭籍精细观察、深入挖掘和精心思考,将人们内心的理想、憧憬、意愿、追求与山水相揉和,写出了另一番情致和气象,彰显了极强的人文意识和哲理深度。
无疑,他的散文中闪耀着哲思和睿智的光芒。可贵的是,这种哲理的剖析与展现,不是生硬说教的,而是自然鲜活的,是一种自然物象在作者的讲述中水到渠成。是生命境界历经困惑、历经成长,豁然开朗后的必然升华。
书写大事。梁衡先生曾发表过一篇《提倡写大事、大情、大理》的文章:“文学艺术家常幻想自己的作品能够使洛阳纸贵,万人空巷,但便是许多部最激动人心的作品加起来,也不如一件涉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政治事件牵动人心。作家、艺术家既求作品的轰动效应,那么最有利的办法,就是找一个好的依托,好的坯子,亦即好的题材,借势发力,再赋以文学艺术的魅力,从大事中写人、写情、写思想,升华到美学价值上来,是为真文学、大文学。”这让我想到了梁衡先生写的《西北三绿》《这思考的窑洞》《一座小院和一条小路》《特利尔的幽灵》等作品,无不都是选取的大事件、大题材。
书写大情。梁衡先生的作品,感情真挚,以情写人、以情感人、以情化人。是真情真心,是大情大爱。这种真性情、大性情的流露,在作品中屡见不鲜,举不枚举。
在《西北啊西北》一文的题记中,作者这样写道:“要接受一次爱国主义教育吗?要探寻一条英雄之路吗?最好到西北一行。”读罢此句,不知其他读者是否如我一般,心中已有火苗隐隐燃起。雄阔的大西北多少次出现在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中。在梁衡先生的这篇文章中,牵挂、自豪、忧患、炽爱、憧憬……各种复杂情感的交织不一而足。唯有大西北的高天阔地可以承载这份赤子之情。
作者之所以写出了大人、大美、大理、大事、大情,那是因为先生具备了大思想、大理念、大胸怀、大修养、大手笔,从而产生了大格局、大视野、大境界的精美散文作品。
《梁衡经典散文》(三卷本),梁衡著,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定价219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