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租界的设置分为三个阶段:1860年即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英、法、美三国率先胁迫清政府在天津划定租界;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德、日两国也在天津设立租界;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后,俄、意、奥三国将其占领之地区划分为租界,比利时也借此占有一块土地。四十年来,天津设置了英、法、美、日、德、俄、意、奥、比等九国租界。
早在八国联军入侵天津之前,奥租界这个地方已有居民居住,且有大片的盐坨地。当时的河东地区(今属河北区)与天津旧城东门外隔着一条海河,河中有许多木船连接在一起,搭成一座浮桥,以方便东西两岸之间的交通。这一地区在当时已是居民聚居区,特别是三岔河口附近早已屋户鳞次,人烟稠密,商业也比较繁盛,主要街道有兴隆街、十字街、于厂大街、粮店前街、粮店后街等。在东浮桥大马路的南面,当时是一个大水坑(今建国道民主剧院附近)。在海河东岸沿岸向南的狭长地带,是长芦盐集中堆放地,名曰盐坨,设有收税机关盐关厅。在盐坨后面有个贩卖鸽子的市场,名曰鸽子集。
奥租界的正式划分是在1902年。所谓奥国,就是当年的奥匈帝国。有人说天津的奥租界是奥地利租界,这是不对的。还有人说这里有一个具有浓厚奥地利风格的建筑群,更是不确切的。
天津的这片奥租界是怎么确定的呢?原来早在普法战争以后,德国为了确保自己在欧洲大陆的霸权地位,先是在1873年10月与奥匈帝国及沙皇俄国结成三帝同盟,后又于1882年5月与奥匈帝国及意大利王国结成三国同盟。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德国把当时与中国毫无外交冲突的奥匈帝国也拉了进来,使奥匈帝国亦得以在中国获益。
1900年八国联军打进天津以后,德军进驻城外海河以东地区;后德军进攻北京,将这一区域移交奥军防守。就在这年11月,奥匈帝国公使向北京外交团发出通告,要求在天津设立领事馆,并要求与其他国家享受同等的特殊待遇。1902年经天津海关道唐绍仪与奥国驻津副领事贝瑙尔议定,划定奥租界。奥租界的地界为:东沿铁路线(货场大街),东南接意租界(北安道);西临海河;北迄金钟河(今狮子林大街),再从十字街南折至铁路。面积1030亩。
奥租界虽然存在时间短,却也留下部分西式建筑,这些建筑接近日耳曼风格,与毗邻的意租界建筑截然不同。奥租界的楼房多为砖木结构,屋顶以挂瓦坡式、德意志古堡式、中世纪哥特式为主。房屋形体自由朴实,底层为砖石结构,上有阁楼和老虎窗,墙面多为浑水墙,饰有水泥断块和几何花饰。典型建筑有奥国领事馆、奥国俱乐部等。
租界内的袁氏旧宅、冯国璋旧居及曹家大楼等均为北洋时期总统一级人物的府第。曾任国务总理的龚心湛、靳云鹏、王士珍和湖北督军王占元、吉林督军鲍贵卿等,卸任后也在奥租界收回前或收回后的一段时间内建造住宅。这些建筑,有的以欧式著称,有的为中西合璧的典范,其中一些建筑今天依然保留。
有人说:“历史是一种稀缺资源。”奥租界的风雨沧桑是我们“鉴古知今”的活教材,也是“百年历史看天津”的重要看点。这里虽说是旧天津之一隅,同样能折射出百年天津的历史脚步,让后人们感受到近代中国的艰难发展历程。这种“稀缺资源”注定是今天的宝贵财富。
(《今晚报》12.13 章用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