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患者向我咨询,说她到医院就诊后诊断为焦虑、抑郁症,可服用医生开的药后,头晕、嗜睡、乏力、肌肉微微抽动、口干、呕吐等症状反而越来越严重,所以擅自停药了,希望能通过心理治疗与辅导帮她治好。
我仔细查阅了她的病历与检查结果,诊断与药物治疗方案应该是正确的。唯一的问题是首次用药剂量偏大了点,加上患者比较敏感,被药物不良反应吓到了。在得到她的信任与同意后,我让她从最小剂量开始服用,不到一个月,上述症状就基本消失了。
临床上,这种心理疾病患者服药不久,症状不见减轻,反而更加难受的现象很常见。因为几乎所有的抗抑郁药物都有一定的副作用,服用后很快就会出现;而药物的治疗作用则来得较为缓慢,一般2~3周才有明显效果。所以,患者在用药后,就会出现病情看似加重,越来越难受的感觉。
此外,人们普遍认为焦虑、抑郁是心理疾病,更愿意接受心理治疗,比较排斥药物治疗,对药物的副反应也就格外敏感,服不了几次药就容易放弃。其实,药物对焦虑、抑郁症的治疗非常重要,擅自停药容易导致病情反复,后续治疗难度加大。因此,要对药物可能出现的副作用有心理准备,同时辅以心理治疗,从而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家庭医生报》8.30 杨司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