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恩勿私谢
■王永清
史载,西晋开国元勋羊祜,有一个习惯,凡是他为谋划军国大事而写的底稿,他都一律焚毁。这样既可保密,又不致炫耀自己。他推荐了许多贤能之士入朝,却从不标榜自己的举荐之功,竟至连被举荐者都不知是谁荐举的。何故如此?用他的话说:“拜爵公朝,谢恩私门,吾所不取也。”意思是说:选贤任能是国家的事情,不能让被选者感激私人。
从此,“公恩不私谢”成了一句名言,也成了中国官场上有识之士的一种美德。
无独有偶,和羊祜相似的还有明朝薛瑄。薛瑄清廉律己,为官正直。他从山东提学佥事提升为朝廷的大理寺少卿时,曾得到权势显赫的大太监王振一臂之力。可薛瑄升官后,对王振毫无谢恩的表示。大臣杨士奇提醒他去拜访下王振,毕竟是王振在皇帝面前起了关键作用,薛瑄才得到重用。薛瑄正色道:“拜爵公朝,谢恩私室,吾不为也。”不仅如此,众官议事,王振一出现,公卿纷纷下拜,独有薛瑄挺直了腰杆不屑奉承。
当然,历史上也不乏“公恩私谢”的现象。范雎是魏国人,曾在魏国受到魏相魏齐迫害,后来在好友郑安平和秦国使者王稽的帮助下,才逃到秦国。范雎受秦昭王的重用后,出于“还人情”的心理,在他精心安排下,王稽被任命为河东太守,郑安平被任命为将军。可惜这两个人都不争气,郑安平在邯郸之战中兵败,率兵投降了赵国。王稽因私通诸侯被判弃市重刑。范雎接连涉嫌,秦昭王念其功大,并未深究,然范雎心中自不是滋味,不得不称病辞去相位,黯然退出政治舞台。
范雎的腐败,关键在于,在干部的使用上不是以国家利益为重,而是出于一己私利,犯下了严重的错误。
时至今日,“谢恩私门”的现象依然存在。有少数领导干部思想作风不正,在选人用人过程中,把党和人民赋予的公权力看成手中的“私权”,以办公事便利,兜售私恩,谁近就提拔谁,谁对自己有利就提拔谁。私谢之人也很容易形成感情上的依附关系,搞关系、套近乎、抱大腿,助推“靠组织不如靠个人,靠本事不如有靠山”等潜规则大行其道。这样做的结果,势必会滋长拉帮结派、结党营私,以及搞权钱交易,严重败坏党风和社会风气,腐蚀人的灵魂。
公恩无须私谢。因为,公权是人民给的,不论谁来做具体执行人,都代表的是公家,不是哪个人的恩赐,倘若把自己进步的功劳记在某一个领导身上,显然是感谢错了对象。
当然,有些领导干部在党员成长进步的道路上确实给予了一些关心和帮助。但要知道,这只是党组织赋予他的责任,是其分内之事和应尽义务,不是其个人的私恩施舍。
若真要感谢的话,就把党的培养和温暖转化为干事创业的不竭动力,以优异的工作业绩来报答党和人民的关怀和信任,这才是真正的“感恩”。
(本版文章选自《北京日报》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