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5年03月27日 星期四

    【改进文风大家谈】集体攒书何时了?

    作者:宋志明 《光明日报》( 2025年03月27日 01版)

      【改进文风大家谈】

      中国古代人著书,大都一个人完成。除了编辑类书之外,通常不采取集体编书方式。司马迁写《史记》,虽卷帙浩繁,却是一个人完成的,没有任何人插手其事。王充写《论衡》,也是一个人硬生生用刻刀刻出来的。此书深得近代学者章太炎的赞佩,称“汉得一人焉,足以振耻”。这些书之所以称得上经典,因为其中包含着作者的真情实感,使读者回味无穷,颇为受用,犹如品味一道精神大餐。

      冯友兰始终坚持一个人写书。即便到了九十高龄,双目失明,依然口述书稿,在助手帮助下定稿出版,多册本巨著《中国哲学史》,凝聚着他毕生心血。冯契仅凭一己之力写出《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三册和《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他们才是我们做学问的榜样。

      如今,集体攒书之风盛行。几十个人,你一段、我一章,凑成一本书,最后请一位名人做主编统稿。很多主编并未参与撰稿过程,只是挂名,因而也就不必负文责。多人集体攒出来的书,费时费力,结果落个一地鸡毛。“木桶效应”告诉我们,木桶的容量不取决于最高的那块木板,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同样道理,集体攒出来的书,不取决主编的水平,而取决于最差的那位撰稿人。集体攒书有如组建“学术合作社”,靠大帮哄,焉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精品来?

      (作者:宋志明,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