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5年03月26日 星期三

    在涛声灯影中遇见“知音”

    讲述人:武汉朝宗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品牌宣传部工作人员 周丹

    作者:本报记者 王建宏 张锐 本报通讯员 刘欣然 《光明日报》( 2025年03月26日 05版)

      【一线讲述】 

      常有人问我:一艘船如何承载一座城的记忆?又如何让长江的故事漂洋过海,走向世界?

      我们的答案是——以江水为纸,以文化为墨,在文旅融合的浪潮中,用“知音”这个跨越国界的情感符号,搭建起武汉与世界对话的桥梁。

      《知音号》是以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武汉为蓝本、在“知音号”轮船上上演的长江首部漂移式多维体验剧。它包含多个舞台、一百余分钟的穿越之旅和上百位鲜活的人物,活现武汉当代文化。

      长江是“知音号”的“天然舞台”,更是我们讲好中国故事的“文化长廊”。但真正让剧演“活”起来的,是我们的观演模式——观众不再只是看客,而是成为故事的一部分:在甲板与演员共舞,在船舱与角色共鸣,这种“沉浸式在场”让长江文化不再是静态的陈列,而是可触摸、可对话的生命体。

      为让海外观众能够听得懂武汉的文化之声,我们设计了“听见知音号”小程序。它以四种语言为导览,用“共情美学”跨越语言壁垒,细腻解读着武汉大码头文化的深厚底蕴;此外,我们还联动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推出国际观众专属礼遇,形成“文化体验—政策便利”的双向赋能。

      在长江上,“知音号”与来自全世界的知音对话。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旅游部长们曾在“知音号”欣赏“武汉之夜”,他们赞叹“这是最惊艳的夜景”。外国媒体记者曾在“知音号”领略什么是“真实的中国,美好的武汉”,他们说:“在这里看到了这座城市的发展程度。”

      凭栏远眺,两江四岸的流光溢彩让人目不暇接,我常想起百年前长江上的轮船载着货物与世界往来。今天,“知音号”所摆渡的或许更为珍贵,那是文化自信的力量,是让世界读懂中国的诗意与温度。

      正如一位观众所说:“在‘知音号’上,我触摸到了长江的心跳,也听见了武汉对世界的轻声细语。”这,或许就是我们追求的知音文化跨越山海与国界——不是迎合,而是共鸣;不是输出,而是共享。

      (本报记者王建宏、张锐,本报通讯员刘欣然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