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一起看大展】
周末的国家博物馆里,一如既往地人潮涌动。与历史、文博类展览大相径庭,南4展厅中的各种高科技展品将科技范儿拉满。展厅里,北斗三号卫星模型悬垂如星,高轨移动通信卫星的镀金涂层折射着光芒,5G-A基站的精密构造在地板上投下几何光影;展柜里,一枚基于忆阻器的存算一体SoC芯片只有指甲盖大小,却承载着破解“内存墙”难题的东方智慧——这就是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宣传中心、中国图片社共同主办的“网络发展新图景成就展”。
星辰大海里的中国脚印
“妈妈你看,卫星在冲我眨眼睛!”空基网络展区里,扎着一对羊角辫的小女孩正蹲在“龙江三号”试验卫星的等比模型前,向妈妈兴奋地分享着她的新奇发现。金色涂装的卫星舒展如鲲鹏,背后的展板详细介绍了信号传递的全过程。女孩的母亲俯身指向展板:“你看,这些卫星织成的网,能让大海上的渔船永不迷航。”
今年是网络强国战略目标提出的第十一个年头,我国已建成全球技术领先、规模最大的光纤和移动宽带网络,真正实现“县县通千兆、乡乡通5G、村村通宽带”的愿景。智慧城市沙盘前,两个小男孩几乎把脸贴在了展柜玻璃上。模型配合灯光,一个跨越空天地海、无缝连接的通信网络覆盖着一座城市,将其脉络全方位打通、连接。“咔”的一声,孩子们熟练地举起智能手表拍下这个属于新时代的科技图景,表盘上的时间与展厅里的网络发展时光轴悄然重叠。
“在人民最需要的地方,通信人从未缺席。”盯着展板上的这句话,几位观众驻足良久。也许,在他们的眼前,闪过的是2021年郑州暴雨中架起的临时基站,又或是2023年泸定地震时穿越断崖的通信飞艇,也可能是南海岛礁上十年如一日的信号守望者……
虚拟世界中的中国智慧
AI换脸鉴真的体验区排起蜿蜒长队。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小林盯着电脑里密密麻麻的代码和大屏幕上令人眼花缭乱的原理介绍,跃跃欲试。
该方案融合了前沿人工智能、人脸识别、活体检测,以及风险信号捕捉等技术,能够提供从身份验证到在线欺诈检测,再到持续风险监控的全流程服务。目前,这一产品已在众多场景中得到广泛应用,一旦系统监测到存在AI换脸等异常情况,便会立即拒绝相关交易,从而保障金融安全。
“这不是春晚上跳‘二人转’的机器人嘛!”顺着一位小女孩手指的方向看去,原来是穿着小白鞋的天链人形机器人T1 Pro,观众纷纷与其合影。它不但是国内目前自由度最高的机器人之一,而且活动范围也高度还原了人体的骨骼结构,外形设计还极具拟人化风格,未来能够被广泛应用于科研教育、公共服务及智能制造等多个领域。
智慧文旅展区飘来驼铃声。以多媒体综合展“敦煌奇境——传奇洞窟220窟之谜”为蓝本的“敦煌奇旅”智慧文旅产品采用XR、3D建模,物理渲染技术深入展现属于敦煌的故事。在XR技术重构的敦煌220窟里,体验者轻触壁画,供养人衣袂上的金粉便化作数据流倾泻而下。
网络生活里的中国样貌
凝固的科技符号,终将化作润物无声的春雨——“领跑”全球的中国互联网技术,已经成为中国人生活、生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无处不在——在渔船的北斗导航仪里、在忙碌的全球视频通话中、在学生们的云端课堂上、在几乎人人都拥有的手机中……
武汉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技术学院教授龚韵说:“目前我国的网络技术不仅惠及我们的日常生活,而且在更为广阔的空天技术领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可以说‘天上地下’都被我国领先世界的网络技术所覆盖。”
历经三十年从无到有、筚路蓝缕的发展,网络在中国不但已经成为与水、电、气并列的社会运转基础设施,更在国家安全、灾难救援、交通疏导等方面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实现了从“千家万户”到“上天入地”的高质量发展。
无论是“空天地海”一体化网络基础设施,还是以北斗三号卫星、高轨移动通信卫星、天地一体低轨试验卫星为代表的天基网络,或是以应急通信无人机、临近空间飞艇、应急通信高空基站为代表的空基网络,还有以5G-A基站、数字塔、新型抗灾堡垒基站、整机柜液冷服务器为代表的地基网络,每一组展品都让人赞叹。
“咱们互联网技术真的已经跻身世界顶尖水平。”一位山西观众禁不住竖起了大拇指。徜徉在展览中,百余件实物展品和大量真实影像资料,让观众聆听到中国从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阔步迈进的铿锵足音。
(本报北京2月24日电 本报记者 李韵 本报通讯员 胡晨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