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5年02月25日 星期二

    合理使用数智技术,为师生有效减负

    作者:本报记者 杨飒 《光明日报》( 2025年02月25日 13版)

        浙江省诸暨市明德小学在落实国家智慧教育课程的同时,积极打造人工智能课程体系。新华社发

        广西南宁市邕宁区龙岗北小学“开学第一课”主题活动,学生与AI智能机器人互动。新华社发  

        山东日照市新营小学,学生们正在操作编程机器人。新华社发

      【AI与教育】

      开栏的话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将人工智能(AI)应用于教育,其实早已有尝试。未来AI的大规模应用,将给教育带来怎样的影响?本期起,本版推出“AI与教育”专栏,邀约专家学者、一线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探讨。

    1.数智技术助力教学,师生负担得以减轻

      打开大数据精准教学系统,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新区腾龙学校英语学科的陈曦老师能清楚看到,她执教的九年级5班,本学年内共有考试4场、练习14次,共考核知识点164个、薄弱知识点45个,班级共性错题80题。系统同时列出了班级中多数孩子未掌握的知识点、班级考频与年级平均水平差距较大的知识点。这些数据,成为帮助陈曦精准备课、精准讲评的重要依据。

      统计数据显示,学校应用大数据精准教学平台一年多来,教师平均组卷时长从104分钟缩减到55分钟,一个班的平均阅卷时长从82分钟缩短到54分钟,平均学情分析效率提升了69%,学生相同知识点得分率得到了提升。腾龙学校所使用的大数据精准教学系统,借助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平台和工具,成为师生减负提质的“好帮手”,助力了“教师教学差异化、学生学习个性化、学校管理精准化”的实现。

      江苏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学术委员会秘书长杨现民说,从近年来的实践看,数智技术在减轻师生课业负担上主要承担了三种角色:一是“课堂质量的助推器”,师生利用智能交互、虚拟仿真、即时反馈等技术手段,协同构建素养导向下的深度互动课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学有所得,高效达成学习目标。二是“教学管理的加速器”,教师利用数字管理平台、阅卷系统、智能批改等数字产品,可以显著提升教学管理效率,让教师从烦琐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三是“学生作业的控制器”,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的精准教学系统,可以辅助教师布置分层作业、弹性作业和个性化作业,以“少而精”取代“题海”。

      与腾龙学校一样,很多学校也正迈着智能化的步子前进: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持续推进数字技术赋能作业改革,打造覆盖全区的数智作业平台,开展区校作业负担动态监测,以数智作业驱动差异化教学,统筹实现学生作业负担减轻与教学质量提升;徐州市云龙区大力推进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应用,创新“云码”体系,开展“云码云学”行动,探索形成“智慧研、精准教、个性学、多元评”的教学新样态,切实帮助师生减负。调研数据显示,云龙区教师幸福度和学生成长度进步明显。

      “一线学校利用数智技术减负的关键,不能只是简单地把作业负担降下来,而是要将作业减负与教学改革相结合,形成数智技术驱动下的一体化教学新范式和新样态。目前,这种结合以及教学范式转变还面临着教师数字素养水平不高、科学的教育教学评价观尚未形成、教师与家长对教学质量心存担忧等困境与挑战。”杨现民说,“目前,利用数智技术减负的经验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筑牢数智技术基座。应使用本地搭建成熟易用的数智教学平台或选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等上级部门提供的平台服务,并加强技术和应用培训,让广大师生喜欢用、用得好。二是坚持系统观。应将作业改革置于教学改革的全链条中,统筹推进作业减负与教学创新工作,做到师生负担降下来、教学质量提上去。三是注重组织创新。数智技术能否发挥作用及其发挥的程度,主要取决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推进力度和机制设计,只有坚持综合督导评估、正向激励、绩效考核、末位惩戒等管理机制,减负才能持久、见效。”

    2.使用AI为的是“增强思考”而非“代替思考”

      数字赋能,不仅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也提升了教学质量。

      深圳市龙华区第三实验学校的蔡岸锨老师是一名初中英语教师兼班主任。在工作中,他深刻体会到智能化手段带来的便利。“在班主任工作中,我借助AI技术高效处理烦琐的文档、自动生成班会课PPT等,从而得以将更多时间投入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中,对实现‘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很有帮助。”

      在英语教学中,蔡岸锨充分利用不同的AI工具进行辅助,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作文辅导、分析中考题目、精准调整教学策略等。“这些智能化手段不仅显著降低了工作量,还大幅提升了教学效能,实现了‘降本增效’。”蔡岸锨认为,作为新时代的教师,积极拥抱并应用新技术,是顺应时代潮流、提升教育质量的正确选择。

      该校历史学科老师陈雪萌目前在工作中使用人工智能的频率也非常高。“我会使用智能手段搜索问题的答案,也会经常使用它搭建写作框架、进行仿写并优化,还会分析考试数据等。”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乔雪峰认为,应该把减负和赋能结合在一起。为教师减负的传统方式是减少教师的任务量,但这种外源性减负方式存在一个问题,即给老师们释放出的工作空间会被新的工作任务迅速占据,使得教师陷入看似减负实则工作量不减反增的困境。他鼓励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尝试新技术,用新技术赋能教学。“减负不单单是减少任务量,也是帮助教师提升处理任务的能力。生成式AI技术能够快速处理烦琐的教学和评估任务,展现出缓解教师工作过载的潜力。教师可以把烦琐的重复性工作交给AI来做,质量提高了,花的时间变少了。”

      杨现民说,大模型赋能学校减负的场景有很多,比如用情感聊天机器人开展心理疏导,用各种学科智能体开展一对一答疑辅导,用学科助教辅助教师备课与批改作业,用数字人开展趣味性的辩论活动等。不过他提醒,教师在探索和拓展更多使用场景时,有一条基本原则必须坚守,那便是大模型进入教学要以“提升学生认知主动性和深度”为第一要义,其作用是“增强思考”而非“代替思考”。

    3.人机协同,充分发挥科技价值

      尽管智能化技术发展得如火如荼,仍然有部分教师对此抱有担忧和疑虑。过多使用AI是否会削弱人的能力?

      陈雪萌认为,教师必须适应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需求,积极尝试使用智能化手段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并且鼓励学生合理地利用这些手段去学习。不能因为担心智能手段可能带来的弊端,就不让学生接触这些前沿科技,而应让他们在接触中充分发现和体会人的价值所在。

      “比如历史学科,可以利用科技手段,让学生感受巨大的创造性所带来的价值的实现,让学生理解:机器的创造性归根到底是人的创造性,以此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批判性思维。”陈雪萌说,“与智能化手段相处的能力,是教师在使用智能手段解决问题和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才能获得的。对于智能手段,应该充分使用而不一味依赖。”

      “对AI的使用,一定是人起主导作用,由教师把控大方向。”乔雪峰说,“用AI赋能教学和减负,需要更好地进行人机协同,跟AI保持沟通。用人的思维与AI进行联动,倒逼使用者去优化和迭代输出。如果教师能很好地与AI协作,学生能在其中进行深层次学习,将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有很大助推作用。”

      乔雪峰进一步表示,随着对生成式AI技术需求的增加,可以教育集团为单位或依托更高层级的组织来进行定制化大模型应用,把具体的学校知识库跟大模型连接起来,使得大模型可以针对每个学校的特殊情况给出相对应的处理方式,从而使大模型的使用更加精准,使生成式AI的辅助功能充分发挥,更好地助力师生减负。

      (本报记者 杨飒)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