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5年02月25日 星期二

    唤醒乡土记忆,激发振兴活力

    ——贵州挖掘村史村事促进乡村文化建设

    作者:本报记者 吕慎 陈冠合 《光明日报》( 2025年02月25日 09版)

      农历正月十六,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匀市的潘硐村又迎来了一批外地游客。“我们这次来,不只是呼吸山里的好空气,更重要的目的是来学‘手艺’!”深圳游客90后小学教师朱涵馨告诉记者,“潘硐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水族剪纸的传承基地,我们专程来拜传承人李兴霞老师为师!”站在一旁的潘硐村党支书石维恒笑着说:“多亏省里开展的村史村事收集活动,让我们村里这些宝贝在更大的平台上得以展示,才能吸引这么多‘学生’来!”

      石维恒说的是去年3月在贵州全省范围内启动的“乡愁印迹——贵州村史村事征集”主题活动。活动通过专职文化工作者和乡村业余文化骨干合作,以多种形式和载体对乡村文化资源进行整理、提升和传播,不仅唤醒了沉睡的乡土记忆,还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村史村事:聚拢山野间的珍宝

      贵州作为我国乡村文化资源大省,共有757个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位居全国第二;24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镇,在西部地区位居第二;312个村落列入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位居全国第一。如何在乡村全面振兴中用好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是贵州面临的一大课题。

      贵州省从农村普遍有记录家谱、族谱和村史的习俗入手,主动作为,积极开展村史村事的收集挖掘整理转化工作,省、市、县都组织了由相关专家牵头的队伍,发动乡村里的文化人、传承人和热心人,通过记录村寨的历史、风俗、非遗和好人好事、新人新事,唤醒村民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在毕节市黔西市洪水镇的解放村,村民们通过口述历史、整理老照片、收集老物件等方式,重新梳理了村庄的发展脉络。曾经的村委会主任、77岁的李永德告诉记者:“以前总觉得村里这些故事不值一提。没想到大家聚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这么一归拢,还真有很多值得记下来的东西。年轻人不仅爱听,还劝说我对着手机讲,说要录成视频发到网上。”通过挖掘村史,村民们不仅重新认识了家乡文化,还激发了年轻一代对家乡的热爱。

      通过政府引导、村民参与、社会支持的方式,贵州农村初步形成了村史村事共寻共享的良好局面。贵州省相关部门出台政策,鼓励各地开展村史村事挖掘工作,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同时,各级政府还组织专家团队深入乡村,帮助村民梳理历史脉络,挖掘文化资源。

      许多村庄成立了村史编纂小组,由村里的老人、教师和文化爱好者组成。他们通过走访、座谈、记录等方式,将口口相传的故事转化为文字和影像资料。这一过程不仅增强了村民的文化自觉,也促进了代际交流与理解。

      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省文联、省作协等单位也纷纷加入村史村事挖掘整理的行列中,贵州日报、贵州广播电视台等各级新闻媒体为乡村提供专业的文化挖掘和传播服务。贵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成立了“贵州传统村落研究中心”,为全省30多个村寨提供寻找文化空间的服务,不仅为乡村规划出谋划策,还帮他们建起了非遗展示馆、民俗体验馆、村史馆、文化广场等设施,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

    文化赋能:激发活力与内生动力

      村史村事挖掘整理传播不仅唤醒了记忆,更激发了活力和动力。贵州各地通过寻找乡愁印记,将村史村事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探索出了一条文化振兴与经济振兴相辅相成的新路子。

      一曲歌颂党的山歌回荡在贵州省六盘水市蟠龙镇百车河村的绿水青山间。原来,在寻找村史村事的过程中,致富能手顾建平在讲述村里这些年的变化时越说越激动,唱起了山歌,大家都夸他唱得好。“这是我们发自内心的幸福歌,现在乡亲们都爱唱!”顾建平说,他们村是山歌之乡,还有不少村民都编了歌颂党歌颂家乡的山歌。

      在百车河村的放映室里,记者看到了曾参加过和平解放西藏、现已93岁的刘顺荣老人的故事,还有80后退伍军人王静致富不忘本、回乡参与景区建设的故事。身边人讲身边事,最能打动人心。通过村史村事的征集和呈现,激发了百车河村群众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发展动力强劲,村里的母亲河——百车河更清澈了,吸引了更多游客前来打卡,几家温泉度假酒店建成,让旅游体验不断升级。

      “三月您再来,山上2500亩的桃花开了才叫安逸。青山间飘着一抹抹桃红,特别出片。游客的车都能排出一公里!”百车河村(社区)党委书记李先建自豪地介绍说,游客们不仅能欣赏美景,还能来听听村里的山歌和故事。这种沉浸式的文化体验吸引了更多游客,为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

      安顺市镇宁县的高荡村是一个千年布依族古寨,保留了丰富的布依族特色建筑和遗存,被誉为布依文化“活化石”。由于地处黄果树景区周边,以前一直以民族文化和山水风光吸引游客。去年以来,通过挖掘村史,大家意识到高荡村也是古代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于是,在村支两委的带领下,依托这一历史资源,村里发展起了茶文化体验项目。村民们不仅恢复了传统的制茶工艺,还开发了茶文化主题民宿和茶园观光项目。这一招不仅让村庄焕发了新的生机,也让村民们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传承转化:涵养文明乡风促振兴

      “留住村史就留住了村子的根,有了这条根,缺乏生机的村寨不愁再次枝繁叶茂。”贵州省社科院文化所所长高刚表示,贵州全省有13695个行政村,拥有大量宝贵的乡村文化资源,蕴含着不可再生的文化基因,如果任其自生自灭,将是资源的巨大浪费,一旦灭失更是不可挽回的损失。这些文化资源用好了可以吸引游客,增加旅游内涵,更让外出的年轻人增强归属感。

      “寻找村史村事的行动,把人才振兴、产业振兴、文化振兴三者都激活了,受到农村群众认同,大家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贵州省文旅厅有关负责人表示,“乡愁印迹——贵州村史村事征集”主题活动重点突出各类历史文化名村、传统特色村落、乡村振兴典型村和红色文化资源突出的村寨,通过文字、视频、音频、图片等形式,勾勒村落自然“面貌”、描绘村落历史“足迹”、记录村落特别“故事”,展现村落独特“神韵”。

      (本报记者 吕慎 陈冠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