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镝】
日本两大汽车巨头——本田、日产的合并谈判日前宣布终止。此后,本田、日产和三菱汽车分别在官网发布决定,终止三方此前就合并事宜签署的谅解备忘录。日本这几家汽车企业的合并谈判从宣布开始到结束,只经历了短短一个多月,因此被业界戏称为“史上最短的合作联盟”。面对全球汽车行业的电动化、智能化浪潮,此次谈判的草草收场正映射出日系车企的集体焦虑——寻找突围之路似乎已迫在眉睫。
重重分歧
2024年12月,本田、日产、三菱汽车签署谅解备忘录,本田与日产开启合并谈判,三菱汽车就参与合并事宜进行探讨。本田和日产计划在2026年共同出资成立一家控股公司,将双方作为子公司纳入旗下,目标是打造一家“年销售额超30万亿日元(约合1.4万亿元人民币)、年营业利润超3万亿日元(约合1406亿元人民币)的世界级移动出行公司”。
如果这次被寄予厚望的合并成功,这将是自2021年菲亚特克莱斯勒与标志雪铁龙集团合并后,全球汽车行业最大的一次并购案,新公司的年销量将超过800万辆,成为仅次于丰田和大众的全球第三大车企。
但横亘在其间的诸多分歧,终究让一切成为泡影。其中,控股比例成为“谈崩”的决定因素。考虑到本田的市值大约是日产的4倍,且本田的业务规模及财务状况更好,按最初约定,本田将在新的控股公司中占据主导地位,新公司的社长将从本田提名的董事中选出。但在后期,本田有意收购日产100%的股份。追求平等地位的日产对此表示强烈反对。有业内人士评论,“日产有自尊心,本田很傲慢,最后的结果只能是放弃整合”。
除了控股问题,双方在技术路线上也是南辕北辙。日产计划在e-Power混动技术上加快发展,走电动路线。而本田却继续把筹码押在氢能源赛道上,不仅推出Clarity氢燃料电池车,更与通用汽车合作研发了新一代氢动力系统。谈判中,日产要求砍掉氢能源项目,本田则反击称“纯电路线风险过高”。此外,双方在企业文化、管理风格等诸多方面的分歧均难以弥合。
“绝望之举”
其实早在2019年,日本政府便期望日产与本田合并,推动日系车的电动化改革,但双方均明确拒绝。如今,志不同道不合的双方走上合并之路,无疑是迫于现实的困境。
2024年上半财年,日产净利润仅为192亿日元(约合人民币9.18亿元),减少93.5%。随后,日产宣布计划在全球范围内削减20%的产能,裁员9000人。日产高管甚至透露,“公司账上的现金仅供支撑生产线12个月”。本田的状况也不容乐观,2024年,该公司在泰国的重要工厂也被关闭。
有专家分析称,本田与日产合并是全球汽车业界“保守势力”的一场变革自救。由于在电动化和智能化竞争中处于劣势,两家公司才试图“抱团取暖”。
的确,面对加速发展的汽车行业,不少车企都在探索互相合作甚至重新整合的新路径,尝试以合纵连横的方式分担成本与风险,试图在新风向中占据一席之地。但也有专家指出,合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在汽车行业里有很多失败的合并案例。如2007年,德国戴姆勒-奔驰汽车公司与美国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在强强联手9年后以分裂告终,便是前车之鉴。
“这是绝望之举。”日产前社长戈恩在2024年12月受访时对合并计划“泼冷水”,他认为两家公司很难发挥协同效应,双方在同样的市场上运营,产品几乎相同,品牌调性也非常相似,几乎没有互补的地方,“日产和本田合并是孤注一掷的举动,并非一笔务实的交易”。
中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他认为两家车企都面临着新能源技术发展迟缓、市场萎缩的压力,均需要依靠技术创新和自身技术升级,而不是简单的规模化协同降低制造成本。
步履蹒跚
曾经,“两田一产”(丰田、本田、日产)代表着日系车的巅峰与辉煌,但如今面对全球汽车行业电动化、智能化浪潮,以精益生产、高质量和燃油经济性著称的日本汽车工业,显得有些“步履蹒跚”。
有分析认为,日系车企在燃油车时代的成功反而成为在电动化转型中的包袱。由于在燃油车领域的深厚积累,日系车企在电动化领域的布局相对保守,导致在面对比亚迪、特斯拉等企业在纯电动领域的快速崛起时措手不及。
2024年,比亚迪以427万辆的年销量跻身全球车企第五,而日产的销量为335万辆。日系车企在电动化转型中的迟缓,直接导致了市场份额的流失。目前,丰田已经宣布将在2030年前推出30款纯电动车,本田也计划在2040年全面停售燃油车。然而,这些计划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奏效,仍需时间检验。
除了内部转型,跨界合作或许也将成为日系车企能够抓住的“救命稻草”,尤其是对日产而言。早在2024年11月雷诺出售日产股权(雷诺和日产处于交叉持股状态)的消息传出时,富士康便表达出积极意向。2月12日,富士康董事长刘扬伟确认,正就收购雷诺所持日产股份进行谈判,并计划在一两个月内宣布相关合作协议。
值得关注的是,本田近期又抛出橄榄枝,表示愿意重启合并谈判,但前提是日产社长内田诚离职。内田诚曾是日产内部最强烈主张与本田达成交易的人之一。但由于本田对日产重组的速度和严重的财务问题感到沮丧,内田诚和本田社长三部敏宏之间的关系恶化。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是内田诚的顽固致使合并谈判破裂。还有知情人士透露,日产董事会已开始就内田诚离职的时间进行非正式讨论。
但归根到底,无论一方社长是走还是留,无论合并是成还是败,都不能直接帮助日系车企实现真正的突围。如何打破燃油车时代思维惯性的束缚,以开放合作的姿态拥抱新的变革,才是日系车企在电动化和智能化浪潮中重获新生的关键。
(本报记者 阮紫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