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样的生物 多彩的世界】
不知名的鸟儿扑棱棱掠过枝头,簌簌声中,牯牛降抖落了霜,水灵了几分——光透了进来,水涨了起来,林子里闹了起来。“这水,像翡翠一样润!”诸如“清澈见底”一类的描绘显得苍白,惹得记者不住感慨。
“可不,都说这里是属于安徽的九寨沟呢!”同行的安徽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牯牛降保护区”)石台管理站副站长方宏明眼中闪着骄傲,今年已是他守着牯牛降保护区的第34年。
牯牛降位于安徽省池州市石台县与黄山市祁门县交界处,因山形似一头牯牛从天而降得名,古称“西黄山”。方宏明介绍,根据最新本底资源调查结果,牯牛降保护区内现有维管束植物1555种、大型真菌211种、脊椎动物316种、蝶类186种。“真无愧‘华东地区动植物基因库’!”记者感慨。
为摸清生态家底,近年来,牯牛降保护区联合高校院所开展了多次本底资源调查。“你看,像黑麂、白颈长尾雉、白鹇、猕猴、勺鸡等已成为牯牛降保护区的‘常住居民’,常在红外相机前‘露脸’,此外,我们还陆续发现了野生银杏、南方红豆杉、独花兰、独蒜兰、小沼兰等珍稀植物小块或零星分布。”
摸家底,数家珍。除了本底资源调查,牯牛降保护区还开展了“黑麂、黄山短尾猴、猕猴、中华鬣羚等主要珍稀兽类资源”连续3年动态监测项目、“中华穿山甲及云豹等猫科动物专项调查”项目、药用植物资源调查项目等专项科考,掌握重点保护物种资源的生长、分布状况和活动节律,并进行定量分析。
“2023年,我们又开展了‘牯牛降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大样地野外监测’项目,建设总面积10公顷的大样地,按不同海拔梯度对牯牛降森林生态系统、植被及生物多样性进行定期常态化监测,目前已完成样地测绘和植物资源每木调查等外业工作。”方宏明透露。
“走,巡线去!”如今,尽管有了地理信息系统“瞪大了眼”、空天地一体化监管平台“竖起了耳”、野外巡护App“解放了手”,“可还是离不开咱这双脚呀”,背上工具包,方宏明招呼着记者。
日复一日巡线管护,牯牛降保护区设立近40年来,从未发生森林火灾、乱砍滥伐、乱捕滥猎等案件,区域内森林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森林蓄积量由建区时的26.7万立方米增至49.4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建区时的89%升至96.3%。
行至牯牛降保护区生态检察展示馆,一群“红领巾”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同学们,今天由我来为大家上‘开学第一课’,入馆前温馨提示,千万管好小手,不要随意触摸标本哦!”客串讲解员、石台县检察院干警薛嘉文提醒。
云豹、穿山甲、五步蛇……馆内,一个个栩栩如生的珍贵标本让“红领巾”们瞧得入迷,连珠炮似的向薛嘉文提问。“这也是安徽省首个驻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检察工作站,除了孩子们喜爱的珍贵标本,展示馆还设有‘生态之殇’展区,通过展示一系列触目惊心的盗猎案件,警示人们珍爱自然,和可爱的‘小家伙儿’们和谐共处。”薛嘉文告诉记者。
“希望大家多来看看,尤其是带着孩子们来!”方宏明欣慰地说,近年来,牯牛降保护区在科普宣教上不遗余力,除了建设科普场馆、设置新型宣传标牌、走村入户宣讲,还联合中小学开展了一系列研学游活动。“小朋友们和‘小家伙儿’们也许素未谋面,但并不陌生!”
在石台县,多样生物组成的多彩世界,正带来更多“溢出效应”——立足富硒资源禀赋,仰仗牯牛降保护区“金字招牌”,石台县现已形成富硒农业、富硒食品加工业、富硒康养旅游业三大产业,开发各类硒产品百余种,富硒产业综合产值达40亿元。
(本报记者 丁一鸣 常河 本报通讯员 江雪飞 徐敏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