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5年02月24日 星期一

    净化网络环境亟须破除“信息茧房”

    作者:何姝萱 《光明日报》( 2025年02月24日 07版)

      【专家点评】 

      为进一步深化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综合治理,中央网信办、工信部、公安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部门近日联合印发通知,部署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通知提出,专项行动聚焦网民关切,重点整治盲目追求利益侵害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同质化推送营造“信息茧房”等重点问题,督促企业深入对照自查整改,进一步提升算法安全能力。

      “信息茧房”是用户在网络上被“定制化”信息包围的状态。算法根据用户的浏览记录、点击偏好等,量身定制出一个信息流,使用户只能接触到自己想看的信息,久而久之,用户就如同被封闭在“茧”里。

      “信息茧房”对个人、社会乃至国家会产生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算法编织的“信息茧房”造成信息供给不均衡,限制了个人用户的信息获取。用户无法接触到不同观点和广阔世界,视野和思维逐渐变得狭隘,形成认知偏差,也难以产生创新的灵感。“信息茧房”限制了社会交流和进步,引发许多社会矛盾,信息障碍使不同群体之间的交流变得困难。“信息茧房”束缚思想,限制思维火花碰撞,不仅阻碍个人和社会的创新与发展,甚至可能破坏社会和谐稳定。更为严重的是,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技术手段,通过操纵算法推荐,实施虚假宣传、流量造假等违法行为。这些行为不仅损害公众权益,而且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进一步威胁社会的稳定发展。例如招聘平台通过算法制造就业焦虑,误导求职者的职业认知、发展定位等,诱导求职者缴纳高额会员费;不法分子通过社交平台散播虚假劳务信息,制造“信息茧房”,对求职者实施电信诈骗等。

      由此可见,“信息茧房”是信息时代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只有依法严厉打击整治,才能促进信息的多样性和开放性,创建安全的平台环境,构建一个健康、有序、多元的信息环境。

      依法严厉打击整治“信息茧房”,需要加强政府监管,推动规范算法的立法工作。各级政府应完善监管体系,明确监管职责;强化监管力度,可建立专门的算法监管机构或部门,负责对算法应用进行日常监管和评估;健全算法审查机制,对算法进行定期审查和评估,确保其符合道德和法律标准。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建设,可结合国内外算法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应用情况,制定专门的算法法律法规,厘清算法应用的基本规范和标准,明确算法应用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如合法合规、公平公正、透明可解释等,将其贯穿于算法设计、开发、应用、评估等全生命周期。全面保护用户在使用算法服务过程中的合法权益,如隐私权、知情权、选择权等,并建立算法侵害用户权益的投诉举报机制,为用户维权提供便利。

      依法严厉打击整治“信息茧房”,需要落实平台责任,加强算法监督,提高算法的透明度。平台作为算法应用的主要载体和使用方,应认真落实相关法规,加强合规经营,明确自身在算法安全方面的主体责任。平台应建立健全算法安全管理体系,包括组织架构、职责分工、风险评估、安全监控等,确保算法安全工作的有序开展。提高算法的透明性和可信度,可向用户和社会公开算法的基本原理、运行逻辑和输出结果,接受社会公共监督。此外,平台要优化算法推荐服务,在保证个性化的同时,注重内容的多样性,可通过引入多元化的数据源和算法模型,确保推荐内容的丰富性和新颖性,大幅降低同质化信息推送比例,避免用户陷入“信息茧房”。如招聘平台向求职者推送信息时,除了招聘岗位外,还可推送行业发展前景分析、劳动法规普法教育、劳动纠纷仲裁案例、防招聘诈骗技巧等。

      依法严厉打击整治“信息茧房”,需要监管部门与科研机构加强合作,提升算法监管技术,建立“信息茧房”监测机制。为防范算法滥用,需要以“魔法”打败“魔法”,监管部门可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共同探索研发智能算法监管技术,实时监测和分析算法推荐行为。建立完善的“信息茧房”监测机制,定期对互联网平台的信息推送情况进行监测和分析。引入人工智能学习、拆解算法机制,对实时监测到的数据进行快速分析,识别潜在的风险和问题,对存在安全隐患的算法、信息内容,第一时间进行干预。例如,监测发现不法分子利用“信息茧房”,引诱用户掉入“杀猪盘”,可立即采取封禁信息链接、保护用户银行账号等措施。建立信息反馈机制,收集用户对推荐结果的反馈意见,及时建议平台优化调整推荐算法模型,确保推荐结果的准确性和多样性,提高用户满意度。同时,在各大平台推广使用区块链技术,完善“数字水印”的应用标准和范围,确保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和可追溯性。

      依法严厉打击整治“信息茧房”,需要加强公众教育,并严厉打击虚假新闻、谣言等不实信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公众每天都会接触到大量的信息,然而并非所有信息都是真实可靠的,有些信息可能包含虚假内容、误导性陈述或偏见,甚至不乏大量恶意诱导、煽动性言论。因此,需要培养公众的批判性思维,培养兼容异质信息和辨识真伪的能力,鼓励网友独立思考,不被平台信息所左右。可通过科普等方式引导公众掌握从权威渠道获知真实信息的技巧,学会对网络信息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估,判断其真实性和可靠性,避免被虚假信息误导。引导公众在面对繁杂多元信息时保持理性态度,不盲目相信或排斥某一方的观点,而是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做出明智的判断。此外,应严厉打击传播虚假信息、谣言等行为,依法惩处散布虚假信息的个人或组织,提高违法成本,形成强大的震慑力。同时,鼓励公众参与信息真实性验证,通过举报机制,让公众成为打击虚假信息的有力助手。

      依法严厉打击整治“信息茧房”是构建健康、有序、多元信息环境的必要措施。破除“信息茧房”,净化网络环境,维护信息的真实性和公正性,还需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打破信息壁垒,在数字时代构建一个开放、包容、真实的社会,让每个人都能在信息的海洋中自由地获取知识、分享观点,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作者:何姝萱,系西南政法大学最高人民法院应用法学研究基地研究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